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节 (第2/3页)
是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父亲的表兄唐纳德森‘肯特先生,他是一个貌似瘦鹰的沉默寡言的男子,看上去俨然是一名退休的革命英雄,但每天却为最小的风险或责任提心吊胆。 然而几年前,向这位谨小慎微的公民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全然不容辩解的要求:他得照看他唯一的弟弟朱利叶斯-肯特的女儿。朱利叶斯在意大利死了——唉,如果他喜欢在那儿生活,那是他自个儿的事,然而让妻子先他而去,又撇下一个年幼的女儿,还留下一份遗嘱,委托他尊敬的兄长,住在长岛肯特角和纽约琼斯大街的唐纳德森-肯特先生做他女儿的监护人——唉,正如肯特先生自己说的,也像他妻子替他说的那样,在肯特先生的态度或行动上从来没有任何东西,足以证明这忘恩负义的朱利叶斯(他不止一次地为朱利叶斯还过债)把这最后的包袱压在他身上是名正言顺的。 那姑娘来了、她才十四岁,人们认为她相貌平平,她长得又小又黑,瘦得皮包骨头。芳名叫贝雅特丽齐①,这就够糟糕的了,然而更加糟糕的是,这个名字又被那些无知的外国人简略为特里希。不过她热心,勤快,脾气好,正像肯特先生和肯特夫人的朋友们指出的那样,长得相貌平平倒事事方便。肯特家有两个男孩,比尔和唐纳德,他们就要长大成人了。如果这位身无分文的堂妹长得冰肌玉骨、雪肤花貌——嘿,她就该多加小心了,说不定会干出什么忘恩负义的坏事来回报她伯父伯母的恩德。然而她的长相排除掉了这种危险。所以他们对她和蔼可亲而无需担心,何况他们和蔼可亲也是人之常情。因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渐渐地成了她的监护人的监护人;因为肯特夫妇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依赖一个他们并不过分惧怕、也不十分怀疑的人同样也是人之常情。 ①意大利诗人但丁曾钟情过一个名叫贝雅特丽齐的少女,此人后来被描写在《神曲》里,引导诗人游历天国。 “是的,他星期一动身,”雷西先生一边说,一边向刘易斯严厉地点头示意,因为他呷了一口就把杯子放下了。“喝干,你这个滑头!”点头就是命令。刘易斯只好把头一仰,一古脑儿灌下肚去,尽管这一口酒几乎在他那干瘦的喉咙上卡住了。出于无奈,他已经饮了两杯,即使这种简单的酒会,他也吃不消,最后很可能心情兴奋,唠叨个没有完,接着就一夜闷闷不乐,第二天早晨又是头痛。而他却希望那天能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地想特里希-肯特。 当然,他还不能跟她结婚。那天他正好二十一岁,仍然得事事依赖父亲。他要首次遨游欧洲并没有半点不安的意思。小时候楼上散发着地席味的走廊里的欧洲城市风景图片第一次吸引住了他的目光,从那时起这一直是他梦寐以求、心驰神往的事。而特里希给他讲的有关意大利的事则进一步坚定、增强了这种渴望。啊,带她一块儿去那里——让她做他的向导,也就是他的贝雅特丽齐,那该多好啊!(因为她把父亲的一本小小的但丁书给了他,书上有一幅贝雅特丽齐的铜雕卷首插画。还有,他的meimei玛丽-艾德琳一直跟一位浪漫蒂克的米兰流亡者学意大利语,也帮她的哥哥学过语法知识。) 带特里希一起去意大利只不过是一场梦;但以后,结为夫妻以后,他们会回那儿去的。到那时,也许该是他刘易斯做她的向导了。该是他向她揭示她出生地的历史奇迹了,而对这些她知之甚少,仅仅通过小小的家庭渠道了解一点,而这些渠道又是那么离奇古怪,微不足道。 对未来的憧憬扩展了她的求婚者的胸怀,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离别的主意。毕竟他私下感到自己仍然是个孩子,等到回来时他就是一个男子汉了;他打算在第二天见面时把这些想法告诉她。当他回来时,他的个性也就形成了,他的生活知识(他已经认为自己的这种知识相当可观了)将会完善,到那时谁也无法迫使他们分开了。想到他父亲的喝斥与吼叫对一个道游欧洲后归来的男子汉的影响将会显得多么渺小,他事先笑了。 先生们都在谈论着他们自己早年欧洲经历中的奇闻轶事。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包括雷西先生在内——旅行的范围有拟议中的刘易斯的旅行范围广。然而于扎尔兄弟由于银行事务两度去过英国。而海军准将莱杰利,由于是个勇敢的男子汉,不但到过法国,还去过比利时——且别说他早年在远东的经历了。这三位都在回首历历在目、开心逗趣的往事,倒略有几分不满色彩——“嗬,那些法国娘儿们哪,”海军准将露出一嘴白牙咯咯地笑着——然而可怜的肯特先生,出国去度蜜月,却在巴黎卷入了1830年的革命,又在佛罗伦萨害了一场热病,在维也纳差点儿被当作间谍逮捕。在这种灾难性的、从不重复的历险之中唯一令人满意的一件事就是他被一群人错当成威灵顿公爵(他就在穿着他那件信使穿的蓝色紧身长外衣准备从一家维也纳饭店溜出去的时候)——“嗨,那伙人真是热情到家了,”肯特先生承认。 “我那可怜的弟弟朱利叶斯怎么能在欧洲生活下去!唉,看看那下场——”他常常说,好像可怜的特里希平常的相貌对他的道德说教增添了令人敬畏的意义似的。 “在巴黎有一件事情,我的孩子,得警告你小心才是,就是帕利罗亚尔的那些赌窟,”肯特先生坚持说。“我本人从未涉足这些地方,可是瞟一眼外表也就够了。” “我知道一个家伙在那里被宰了一顿,”亨利-于扎尔证实道。当海军准将喝他的第十杯酒时,咯咯地笑出了眼泪。“那些娘儿们哪,那些娘儿们哪——” “至于维也纳——”肯特先生说。 “即便在伦敦,”安布罗斯-于扎尔先生说道“年轻人也必须提防那些赌棍。什么骗人的把戏他们都会耍,那些招徕顾客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嫩芽子,这个词儿,”他追悔莫及地补充道“他们可以用到初来乍到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人身上。” “在巴黎,”肯特先生说“有一回我差点儿被挑逗着进行了一场决斗。”他心有余悸又如释重负似的叹了一口气,然后释然于怀地朝海湾他自家宁静的屋顶那面瞟了一眼。 “嗬,一场决斗,”海军准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