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章 (第3/4页)
他没有报告,那他作为分管副市长,就有失职的嫌疑。尹凡啊,我这样说不过分吧?当然,省委宋书记的批示,我认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省环保局那儿,我已经和分管的戚副省长沟通了,既然让我们和环保局两家联合调查,我向戚副省长提了个建议,我们河阳市作为一级政府,一定会竭尽全力贯彻和落实书记批示的。我们市里的环保部门也可以配合省局的工作、担当起责任来嘛。戚副省长原则上同意我的建议。事件要调查,情况要弄清,该清理的要清理,该保护的还要保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搞经济建设,你说,不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以什么为目标?民间不是有一句老话吗?屎不臭挑起来臭,什么意思?就是指的要维护一方稳定嘛。这不叫地方保护。没有发展,没有经济增长,我们拿什么向上级交代?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北方农村有一句俗语,听见拉拉蛄叫就不种地了?我和高书记,还有在坐的诸位,我们承担着河阳市经济发展的责任哪。我个人认为,维护了河阳的形象,其实也就是维护了省里的形象,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对待外界的批评也好、误解也好,等等也好,我们自己首先要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当然也要有足够的化解方法和措施。高书记今天主持这个常委会,我觉得非常重要,非常必要,非常有意义!我的意见,常委会应该统一思想,做好应对方案,以确保河阳市经济社会不受干扰地健康发展。 史朝义这一番长篇大论,在不知情者听来简直是云山雾罩,东一句西一句,要把它们连贯起来理解不那么容易。但对于熟悉其讲话风格的人来说,这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教材。其中既有大道理,又有小算盘;既有高帽子,又有潜台词;既像开宗明志,却又隐约其词。欲擒故纵,棉里藏针,旁敲侧击,话中有话,言在此而意在彼,拉大旗作虎皮,可谓蕴含丰富,不仔细听,其隐藏在闪烁跳跃的概念和辞藻之间的含义让你不好捉摸。他的话貌似东鳞西爪,其实个人意见已然包藏在话语中。表面上处处是逢迎和维护,实际上表达的则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观点。但是,若把他的话照实纪录下来,又没有丝毫的漏洞,几乎句句都经得起上纲上线。 高前对史朝义的态度早有估计,对他的讲话风格也捉摸透了。他心里暗想,什么叫阳奉阴违,什么叫打着红旗反红旗,看史的这番表演,就明白了。他的这种调子,很容易把别人绕进去。他实际上对内参的报道不满,却又说要支持新闻和社会监督;明明是他儿子开矿破坏环境,他却要大家和他一起维护河阳市的形象;他(至少是他儿子)在这当中隐藏了个人利益,却把发展是硬道理的大帽子抬得这么高;明明想化解宋书记的批示要求,却以坚决贯彻和落实为幌子,要“做好应对方案,确保河阳市经济社会不受干扰地健康发展”这可真是个官场油条、老政客呀! 果然,史朝义这番话,让后面的讨论偏离了主题。好几位常委陆续发言,有的说,怎么回事,新华社记者来我们市采访,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不是根据上访信或者告状信什么的编写的?有的说,宋书记的批示,对我们有警戒意义。即使事实不是那么严重,以后我们的工作要尽可能考虑到环保问题。也有的说,史市长的意见是对的,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是应该放在首位,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我们搞个调查报告,让省委省政府放心,这对河阳今后的发展有好处。等等。 当然,并不是常委们被史朝义的发言所迷惑,也不是不了解其间的实情。河阳这么个地方,官员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圈子”这些所谓的“圈子”并不一定就是过去的“朋党”或“帮派”的意思,而是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同学圈、朋友圈和同僚圈,当地土生土长的干部则还有相应的亲戚圈,这些圈子中的人什么身份的都有,他们得到的信息复杂而多元,特别重要的信息,从不同渠道扩散,往往形成不同角度(包括观察角度和利益角度)的折射,最终都会汇集到他们那里,对他们的思考判断和工作决策产生一种有别于上级指示的隐性影响。史朝义虽不是河阳当地人,但在常委当中,数他在班子里工作时间长。作为性格果决、作风泼辣的一市之长,他无论在推动工作还是使用干部上,都有一股强硬的做派,也正是这样,他和前任的市委书记积下了深刻的矛盾。有些常委在他和前任市委书记之间尽量保持平衡走钢丝,也有的看不惯他的为人,却出于一定的处事原则而不愿与之公开顶撞。当然,常委中也有个别和他意气相投的人,在利益一致的时候,愿意和他相互形成援手。现在的市委书记高前虽然是一把手,一个毕竟他来的时间不久,又是外省交流干部,从政经验显然不如史朝义那么丰富,他在“上面的背景”到底有多深,大家不摸底;再者对于省委宋书记的批示,史朝义已经曲里拐弯地、当然也是冠冕堂皇地表明了个人意见,不如明哲保身地顾左右而言他,免得把他得罪了。但是,他们在“弹棉花”、“打太极拳”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既要表明坚决贯彻省委书记批示的态度,又要将话落到一个可以随时圆转的点上。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