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终卷之章长安曼陀罗 (第7/8页)
于是,壁面之上拉出这样的两条线。 与由下而上画出的线条一样,由右而左拉出的横线,也不是书法的传统笔法。 而且,收、拉、顿、跳一人尽皆知的笔法,空海一概不用。 接着,空海在右侧画出一条线,夹住那条横线。 笔画还是由下而上。 线条忽而右摇、忽而左摆,变化成意想不到、由上而下的粗细线条,其形状一如起笔。 空海的手继续动作着。 接二连三不可思议的线条,画落在壁面上。 然后,随着线条的增加,壁面首度出现成形的字体。 空海顿笔时“嗯…”呻吟般赞叹的声音,自宪宗嘴里流泻而出。 出现在壁面的,仅有一个字:树字还没写完。 最后,空海搁下五只笔,右手持砚,冷不防“叭”一声,将全部残墨,气势磅礴地往壁面盖落下去。 此刻,传来一片欢呼声。 空海最后盖落的墨,变成了“、(点)” 如此,中央壁面上,那巨大的“树”字便完成了。 空海最后所盖落的墨汁,溅及四周壁面,一部分则垂流下来,乍见之下,实在看不出来是“、”整体观之,却是一个漂亮的“树”字。 不是篆书。 不是隶书。 金文、草书都不是。 然而,这个字却是道道地地的“树”比任何书法写出的字,看来更像“树” 巨大的树,由下而上向天延伸,枝桠自在舒展。 字形雄浑又饱满多汁。 那个字写得歪斜,却歪斜得极有力道,堂皇的大树风格,展现在字间。 “真是了不起…”宪宗大叫出声。 “不敢当。”手上还拿着砚台,空海回答道。 “那个树,是曹植的‘高树’吧。”宪宗问。 “您说的是。”空海俯首致意。 曹植,是曹cao之子。 他与曹cao另一子曹丕并列——曹cao、曹丕、曹植,人称“三曹”——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 曹植有首诗:高树多悲风以此为起始旬。 高树多悲风——意指“高大的树,常吹来悲戚之风” 依此,空海在壁面上写下“树”之字。 相对于左侧壁面曹cao的诗,另外两壁也产生关连了。 “空海啊,朕有点舍不得让你回国了。”宪宗说。 突如其来的话。 脸上浮现惊叹笑意的逸势,一瞬间,表情全僵住了。 停顿了片刻“话虽如此——”宪宗继续说道:“先前咒法危害我大唐一事,你功不可没。此时,朕若不允许你的请愿,那朕岂不成了恩将仇报吗?”宪宗一边说一边凝视着空海。 “回去也好。我准许你的请愿——”宪宗说。 “隆恩厚意,感激不尽。”待空海说毕,宪宗对身边的侍者唤道:“拿来吧。”身边侍者马上捧着银盆走到面前。 银盆上盛有一串念珠。 宪宗亲手取出那念珠,呼唤空海,说了声:“赐给大阿阁梨。”空海立在宪宗面前,宪宗又继续说:“此菩提子念珠,朕特赐予你。”空海的《御遗告》中,曾有如下记载:仁以此为朕代,莫永忘。朕初谓公留将师,而今延还东,惟道理也。欲待后纪,朕年既越半,也愿一期之后,必逢佛会者。 空海告辞临行之时“空海啊。”宪宗唤了一声,接着要空海抬起脸来。 “此后,你就以‘五笔和尚’为号吧。”宪宗如此说道。 往后,空海便冠号为“五笔和尚” 根据《今昔物语》、《高野大师御广传》记载,当时,空海两手两脚各握一支笔,口中也衔着一支笔,五支笔同时在壁上书写。 这本来不出传说范畴的故事,但在大唐国留下“五笔和尚”之名一事,却似乎是事实。 大唐留下的记录如下:距空海当时四十余年后,法号智证大师、其后成为天台座主的倭国僧人圆珍,曾入唐来到长安。造访青龙寺之时,名叫惠灌的僧侣曾如此问道:“五笔和尚身体安泰吗?”“五笔和尚,前几年圆寂了。”圆珍如此答道,惠灌便流下泪来:“异艺未曾伦也。”惠灌如此叹道。 总之——空海和逸势就这样得到归国的批准。 【十三】三月——大地弥漫一片春的气息。 空海和逸势下马,立在灞水堤岸上。 灞水流经他们眼前。 由右而左。 灞水在前头,与方才渡过的、7产水合流,再流人渭水。渭水更向前流,最终汇流人黄河。 今天早上离开长安春明门,在田园中骑马奔驰。 桃李花开时节,风中飘荡着花香。’原野、树林,到处萌发新绿。 自堤上望向对岸,前方遥远的绿地沃野,烟雾迷离。 堤上种植的青翠柳条,在风中摇曳。 灞桥旁——高阶真入远成的嗒嗒马蹄,正在桥板上作响,开始过桥了。 空海和逸势立在堤上,与长安的知己友朋,交换依依离情。 路只有一条。 目的地已经知晓。 所以,不必担心跟不上。 百余人在此相送。 “空海先生保重——”大猴眼眶湿润地说。 大猴身旁是马哈缅都那张脸。 多丽丝纳、都露顺谷丽、谷丽缇肯——马哈缅都的三个女儿也在场。 大猴如今在绒毯商马哈缅都的铺子里工作。‘其他的还有和空海熟识的西明寺僧人们。 义明、义cao等在青龙寺结法缘的诸僧人,也会聚在此。 吐蕃僧人凤鸣也露面了。 他们折下堤岸的杨柳枝,绕成一圈,送给空海和逸势。 两人手上满满都是杨柳圈。 离开长安城,折柳相送亲近的旅人,是此都城的习俗。 左迁至远方的柳宗元并不在此。 只有赤的身影。 风在吹。 柳丝在摇曳。 浮云在高空飘动。 空随白雾忽归岑,一生一别难再见。 这是空海送义cao诗作的两句。 在此离别,将再也无缘相见了。 谁都明白此事。 就是这种离别。 走在前方的远成一行人,已跨过桥的一半。 “还没来啊。”说话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