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 (第3/3页)
缎,谈吐高雅的公子来,机器人不过只是一个土气的乡下佬而已。 可怜的机器人,尽管他是如此的聪明,却还不足以理解女人的感情。他不明白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之内,他的恋人就变了心。于是他又体会到了经常随着爱情而来的另外一种感情——刻骨铭心的痛苦。就在他跳完最后一个动作,观众掌声雷动之际,他悲哀地看了盛姬最后一眼,在他的胸膛里发出一种什么东西破碎的声音,于是他倒在地上,再也不会动了。无论偃师怎样修理,都无济于事。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机器人,就这样死去了,如果“死”字能够适用于机器人的话。 2000多年以后,美国科学幻想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制定了所谓“机器人三原则”这就是:第一,机器人不可伤害人,或眼看人将遇害而袖手旁观;第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它的命令,除非这种命令与第一原则相抵触;第三,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存在,除非这种保护与第一、第二原则相抵触。不过世界上最古老的这个机器人的结局,却告诉人们,阿西莫夫的这三条原则是不够的,应该还补充第四条:即机器人不可对异性堕入情网。没有前面那两条,机器人可能损害人类;而没有后面那一条,机器人又可能损害它们自己。因为盲目而炽热的爱情,对人类来说都是危险的,更何况是机器人呢? (根据《列子·汤问》改编的科幻小说) 附:《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后记 《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并非完全是我的创作,其主要的构思和情节,取材自《列子·汤问》,我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描写机器人(甚至是理智机器人)的科学幻想小说,看来关于机器人设想的发明权,应该是属于中国人的。 现将《列子·汤问》所载的这个故事照录如下: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下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①,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惟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汝俱观之。” 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镇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 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黑、白、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胃、肠,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 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载之以归。 ①在周代,中国是指中原地区 这段故事文笔虽然简练,但是却有人物,有情节,有科学,有幻想,与一般的中国古代传说不同,不带一点神奇色彩。我认为是具备一篇雏形的科学幻想小说的条件的。改编的《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仅仅是加强了细节,另外根据情节的发展补充了一个结局而已。 关于《列子》的成书时代,现在学术界尚有争论,但一般的意见,就认为大致是魏晋时人根据某些先秦传说而写成的。那么至迟在公元三四世纪时,中国已经出现科学幻想小说了。 一般研究中国科学幻想小说的历史的同志,都认为这个文学品种是从国外移植进来的,而中国最早的科学幻想小说,仅仅出现于清朝末年。如果将科学幻想小说作为一个流派来考察,我认为这个意见还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与此同时也指出中国古代也有这类作品的萌芽,则可能更全面一些。 还有的同志在探讨中国科学幻想小说的民族传统时,只提到中国有神话幻想的传统,而未注意到中国也有科学幻想的传统。其实中国古代传说,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固然充满了神话幻想,但有关巧倕、鲁班、墨翟等名工巧匠、科学大师的故事,则又具有科学幻想的内容了。 我对神话、文学都是外行,以上看法,自己也无把握,提出来的目的,仅仅是引起同志们的注意,提供同志们讨论。因为在中国科学幻想小说已经在世界上初露锋芒的今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历史,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于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科学幻想小说的流派,都将是有益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