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者_第四章好心办坏事第一次被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好心办坏事第一次被骗 (第2/3页)

来的价格高许多。况且,这家供应商店铺开张后,立刻就引来很多家同样做布了生意的老板来这里承租铺面搞批发点,庞士伟也不失时机地相应提高了房租价格,并用收取的租金和押金开发了另一栋宿舍楼。

    如今,大兴路已经成为武汉有名的布料批发一条街,这里店铺的价格也随着汉正街店面租金价格的上涨而水涨船高,不用说,早期在这里投资店铺开发的老板各个成了大老板,而这条街上,差不多有一半是庞士伟的。这时候,有一个郑州的朋友向他推荐做编织袋的生意。当然,所谓的“朋友”就是生意场上有过接触,并且在一起做过生意吃过饭喝过酒的那种人。朋友说可以是先从河南巩县买进生产编织袋的设备和原料,加工成编制袋之后,再返销给设备和原料的供应商。

    编织袋庞士伟知道,就是他老婆拿来做手扶拖拉机帐篷的那种东西,农村人家年年用化肥,家家都有这种用作化肥包装的编织袋,也叫蛇皮袋,想想就知道用量非常大,销路有保障。以前用化肥使用蛇皮袋的时候,以为这东西是化肥厂自己生产的,没想到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庞士伟拿计算器,按照设备、原料价格和编织袋的返购价钱认真算了一下,如果是他自己买一台两台机器让家里人做,不合算,赚的钱不够来回运输的费用,但如果一下子买一百台,分发给全村的乡亲做,成规模,统一购买,统一进料,统一运输,统一出售,就合算了。

    因为买一百台算批发,机器便宜原料也便宜,而且运输成本摊薄了,这生意就能做。庞士伟内心深处光宗耀祖的思想并没有磨灭,一心想着为修路的事情挽回面子,想着当初修路的时候,乡里面可以揩油,这次生产编织袋,你总不能揩油了吧?再说揩油也不怕,这种生意规模越大利润越高,就是全乡的人都做他也不怕。为了慎重,庞士伟专程去河南巩县看了,又回到家先关上门和老婆商量,老婆也会计算,拿来计算器一顿按,结论居然与庞士伟一模一样。庞士伟再与村长和乡亲们商量,得到大家一致赞同。村长高瞻远瞩,说,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这样组织全村人从事专业加工,带头致富的效果比修一条公路还要好。村长和村民不但口头支持,而且拿出实际行动,具体表现就是他们愿意集资,这样,庞士伟本来最担心的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在乡亲们的热情感染下,庞士伟最后决定不做则已,要做就大做一把。于是,他果断地转让了大兴路上所有的店铺,集中自己的全部资金,加上村民们的集资,又通过朋友和对方讨价还价,答应先支付百分之七十的资金,余款等将来用成品编织袋冲抵,最后,终于买了一百台编织机和编织线。其实当时按照报名的庄户计算,九十三台就够了,但是庞士伟觉得要做就做个整数,他不相信多出来的几台设备最后没有人要,所以,就一下子购买了一百台,凑个整。由于批量大,对方同意送货上门。

    当庞士伟和村长一起引领着八辆大卡车浩浩荡荡经过乡里的时候,乡上的小集镇立刻热闹起来,不仅老百姓自然形成了夹道欢迎的队伍,就是乡里干部也一起出来看热闹。村长站在第一辆车的踏脚上,不断地向两边的人群撒香烟,样子完全象迎亲,而庞士伟则站在车顶上向人们挥手致意,搞得像首长检阅。那一刻,庞士伟终身难忘,他充分体会了什么叫光宗耀祖。到了村里,气氛达到了高潮。村会计早就安排了鞭炮和锣鼓家伙,整个村子沉浸在从未有过的欢庆之中,连平常不怎么说话的老父亲庞进贤那天都喝了不少酒,说了不少话,说他们家祖上积德,该应要出贵人,老头子当年就差点成了贵人,如今儿子真成了贵人。热闹之后,果然如庞士伟所料,多余的几台机器立刻就被人当场交押金领走,而且还不够,还有更多的人要求领机器,包括外村的人和本村人在外村的亲戚。庞士伟答应,等这批货做完之后,送去的时候,顺便再拉一些机器回来。

    第一批成品加工出来之后,庞士伟租车送到巩县。虽然经验收合格,但庞士伟并没有收到钱,原因是他还欠着百分之三十的设备款,所以这批货只能用来冲帐。第二批仍然如此。庞士伟快顶不住了。因为购买原料要钱,往返运输要钱,而他的钱已经全部用于购买设备和原料了,再无进帐,难以维持运转。他与对方商量,对方态度诚恳,说了一大堆理解的话,但最后的意思还是要按合同办,说做生意最要讲信誉,必须执行合同等等,说得庞士伟没有话讲。第三批还是这样。庞士伟急了,说他实在运转不开了,而且由于连续几次分文未进,乡亲们的热情也大受影响,已经有几户表示不打算做了。对方似乎很富有同情心,在对庞士伟再次表示理解之后,决定破例一次,同意赊欠一些原料给他们。第四次,当然也就是三个月以后的一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