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引_第二章嵩岳峻严不易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嵩岳峻严不易留 (第2/3页)


    赵南珩和他目光一对,只觉这位少林方丈,年约六旬,生得面如满月,鼻直口方,卧蚕眉,丹凤眼,和蔼之中,另有一种慑人威仪,尤其两道眼神,神光湛湛,使人不可逼视。

    慌忙低下头去,呐呐的道:“弟子但凭方丈吩咐。”

    百愚上人点点头道:“好,一心,你把他领到膳堂,参见十方师傅,分配工作。”

    那小沙弥应了声“是”便招呼赵南行退出精舍,直向膳堂走去。

    膳堂在少林寺右侧后进,小沙弥一心领着赵南珩,参见过膳堂住持十方大师,便自退走。

    十方大师年约五旬,生得身形高大,满腮连须短髭,他只问了赵南斯几句,便吩咐道:

    “本寺新来弟子,照例必须从排水担架开始,从明天起,上午挑水,下午到后山斫柴,担水二十缸,研柴一百斤,你的工作就算完了。”

    赵南流暗想:自己在伏虎寺也是做担水研柴的工作,有的是经验,自问担二十缸水,研一百斤柴,还可勉强胜任,这就点头应“是。”

    时光荏冉,转眼三个月过去了。

    赵南珩上午担水,下午斫柴,这二十缸水,和一百斤柴,已经够苦够累,白天几乎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

    他不知道大觉大师要自己到少林寺来,为了什么?

    因为三个月来,膳堂住持十方大师从来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当然更没有指点他的武功。

    他想起百愚上人早已说过,自己只是在少林寺寄居。是以还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丝毫没有怨言。

    晚上,他睡在一间狭小的小屋子里,仍旧练着地伏虎寺监寺大行大师传他的峨眉派内功心法。

    这天,是赵南珩到少林寺第四个月的第一天。

    晚上,他回到卧室,瞥见自己床上,放着一张白纸。心中大奇,急忙取过一瞧,只见上面写着:“老衲授汝此经,以三日为限,汝其好自为之。”

    原来这张纸条底下还有一册薄薄的书本,上写“易筋真经”四字。

    赵南珩不知这张字条和这册书本,是谁放在床上的?从字条上的口气看来,不像是膳堂住持十方大师,那么是方丈百愚上人?

    方丈来过自己房里?

    赵南珩心头不期一惊,急忙取起那册“易筋真经”打开首面,只见写着:“达摩祖师手著弟子慧可谨注”

    这几个字映入眼帘,赵南珩不由又是一惊。

    他自幼熟读经文,自然知道达摩祖师渡江东来,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付法及架裟放慧可的一段故事。

    这“易筋真经”既是达摩祖师手著,慧可禅师注释,定是少林寺不传之秘,他心头这份惊喜,自然无可言谕,急忙往下看去。

    但见除了正文和每句底下的注释之外,每行之间,还有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

    他看了两行,只觉这册“易筋真经”乃是内家要诀,不但经文古涩难懂,就是注释所述道理,也句句含义深奥,字字蕴蓄玄机,急切之间,哪能领悟得了?

    暗想:字条上曾说只以三天为限,要自己好自为之,这般深奥难解的文字,就是三十天也研读不通。

    心中一急,想起小时候背诵经文,不是也不求甚解,先读个滚瓜烂熟,慢慢也就懂了,自己何不把它念熟了再说,好在经文只有薄薄的三五页光景,背诵不难。

    这么一想,就剔亮油灯,照着经文一句一句的反覆念诵,数十遍之后,虽然不明字句中的意义,却也能默默背诵了。

    再念了数十遍,第一节经文业已背熟,接着又念第二节,这样一节一节的念去,直到东方发白,真经中的正文,果然已被他囫囵吞枣,背得极熟。

    当下收起真经,匆匆外出,直到晚餐之后,回转寝室,就仔细研读注释,但这些道理,还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赵南珩也不去管它,依然用默诵方式,先把每句经文底下慧可禅师注释的句子念熟,然后又研读每行之间的细注。

    他人本聪明,这样不眠不休的诵读,只有两个晚上,居然把所有细注,全部牢牢记住。

    第三天晚上,他又复诵了几遍,觉得已无遗漏,才上床睡觉,早晨起来,那册“易筋真经”果然不见,心知已被方丈收去,好在经中文字,全已记熟。

    从这天开始,每天晚上,他一面记诵,一面就按照经中所述,试着练习。

    *****

    半年之后,渐渐给他领悟出不少心得,只觉每当练功之时,总觉自己体内,好像有着一股到处冲动不可自己的力道。

    同时也体会到自己的“百会xue”似乎闭塞不开,以致这股力量,无法透过;但尽管如此,自己内功火候,却是与日俱进。

    使他最感成效的,莫过放精神爽朗,耳目灵异,跑起路来,特别轻快,以前每天挑水斫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