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悦然:《十那么红》一爱 (第1/3页)
张悦然:《十爱》一爱 张悦然VS。七月人 张悦然,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14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萌芽》《芙蓉》《特区文学》《青年思想家》等报刊上发表许多小说和散文。2002年被萌芽网站评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最受欢迎女作家”2003年8月在新加坡获得第五届“新加坡最高文学奖”第二名。2004年《樱桃之远》销量高达30万册,其近日出版的最新作《十爱》也至10万册。是80后作家中“销量”与“档次”兼备者。 七月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曾任萌芽杂志社《惊奇》刊中刊主力编辑,2002年创办青年文学论坛黑锅社区,现从事图书编辑和文艺评论。 张悦然认为《十爱》既是繁多纷呈的爱,也可以归结为一种爱。对于《十爱》中的小说,张悦然表示出对其中某些情结的迷恋,同时她对小说的认识也让人们了解到她对于小说的认真态度。 七月人:你在最近推出了自己的最新短篇集《十爱》,在这本书出来之前,我已经陆陆续续看过其中的一些小说,相信你的很多其他的朋友也对这些小说提出过自己的看法,那么你自己对你的小说是怎么看的呢? 张悦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下关于阅读的问题,我喜欢阅读国内作家的作品多一些。我觉得看国内作家的作品和看国外作家的不同,看他们的作品能够让人了解更多的生活。你不能过很多人的生活,但是你的小说中却需要很多不同的生活。从中国作家的作品中你可以得到很多的体会。退一步说,你把这种东西当作地理或者风土人情来学习也是非常值得的。我以前可能对实验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但是现在可能更想去了解一些事实的本相。中国作家对我来说格外重要,正是重要在事实层面。比如铁凝的《大浴女》,里面讲的是一个文革的故事。它带给我一种人物形象,是一种很亲切的东西,比如名字,你知道我在MSN上名字叫张小跳,这是因为尹小跳这个名字给我很深的印象。再比如里面写姐妹之间的感情,两个人好过亲密过,但是后来就变得很隔膜,互相嘲讽,互相伤害。在我的《昼若夜房间》里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但是故事的背景不同,很多事情也会不同,不过我始终认为感情是一种很重要的东西,是作品的一部分。 很多“80后”的人他们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自传性质的,而我更多是从虚构出发。我的一个朋友说我不是一个会贴着地面走路的人,写着写着文字就会飞离现实本身。当然想像的东西太多,有时候会影响连贯性,这是一个问题。叙述的连贯,叙述的缜密是非常重要的 七月人:谈到叙述,我想提一下对话的问题,在你以前的小说里,对话始终处于一种被虚化的状态,但是在这次的几部小说里似乎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话的成分,实际上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张悦然:我在这些短篇中所作的最大的努力就是在于对话。我以前很不喜欢写对话,也很怕写对话。那时我觉得我追求的是一种比较优雅的气氛,就没有办法写一个市井地痞的对话,这是我当时的状态。现在想起来是一种挺幼稚的想法。小说的对话应该是非常自如的。我有时候还是不能做到人物对话和他的身份一致。我意识到这个问题。虽然说非常完美地把对话写好是一件难度很高的工作,但是我想自己能够做到避免那种一眼即见的错误。 七月人:对话的确是不容易处理好的,即使是很多伟大的作家有时候也会在这上面有瑕疵。比如托尔斯泰就曾经批评说莎士比亚笔下的所有人物,无论是车夫还是国王,说话都用一个腔调。现在我想提另一个问题,也是我以前说过的,你的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似乎总是比较的极端,我认为这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 张悦然:关于人物性格极端化的问题我想了很多。这的确很可能成为一个缺点,但是我又觉得也许这不是会让整个小说必然失败的缺点。在对于性格的刻画上,一种处理的方式是让它特别真实,而另一种则可能非常极端,比如说《悲惨世界》,但是也没有影响这个小说的魅力。我觉得我的人物性格比较极端是因为我觉得这样会导致一种震撼力,我是指大喜大悲的那种震撼,不是那种内心的微妙的震撼。有的时候你在写一个内心非常丰富的人的时候会觉得非常胆怯。可能一个小说你需要想很多年,对于整个故事非常熟悉,了然于胸的那种,但是可能不适合发现一个闪光点然后非常自然的写下去的那种小说。我觉得前者肯定难度要更高,但是后者也非常有意思。 七月人: “发现一个闪光点,然后非常自然的写下去”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你写大部分小说时的动机和状态? 张悦然:可以这么说,当我写小说的时候,我写着写着就会觉得人物飞起来了。我非常喜欢这种从主动到被动的状态,比如你本来写两个人很相爱,但是后来你发现这两个人根本不可能这么相爱,这个时候你就只能服从故事的需要。我写小说刚开始可能都会没有想过结尾,但是到中段的时候结尾就出来了。 我偏好于一定要讲故事,而不太喜欢那种非常炫技的东西。《吉诺的跳马》是我觉得写得比较顺利的,好的故事让你觉得写下去是非常轻松的事情。而有的时候我的小说又不是由情节而是由情绪推动的。比如小白骨精的故事,其实它的内核和《海的女儿》实质上是一样的,而《葵花》可能更加典型。但是它们特殊的背景和环境就会让它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宿水城的鬼事》来源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