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魇_二详红楼梦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详红楼梦1 (第7/9页)

在诗联期在这两个本子上两次修改这三回的北方话,方才连带的抽换改稿,所以第六回回首加的"初试"一段已经是今本,秦氏未进房。因为是诗联期改的,三回回末都只有诗联。第七回回目改来改去都不妥,最后全抄本索性删去再想。

    第八回在废套期改写过──可能就是不符合标题诗的情节──因此各本一致,都没有回末套语,诗联期加诗联。庚本、全抄本这两个改了北方口音的晚本,此回回目也是后改的,提到第三十五回才编造的名字:金莺。

    把这三回的一团乱丝理了出来,连带的可以看出除了甲戌本,这些本子都是早本陆续抽改,为了尽可能避免重抄,注重整洁,有时候也改得有选择性。正如全抄本始终用"旷"与"姆姆",戚本始终用"嫫嫫",又常保留旧回目,因为改回目势必涂抹,位置又特别刺目。白文本就忠于底本,不求一致化,所以用"旷"而又有一个"",正如头四回没有回末套语,仍是本来面目。因此白文本虽然年代晚──否则不会批语全删──质地比那两个外围的脂本好。

    因为长时期的改写,重抄太费工,所以有时候连作者改写都利用早本,例如改北方话改在两个早本上,忘了补入以前改写的几处,更增加了各本的混乱。

    甲戌本头八回本来都是废套语期的本子,不过内中只有前五回是重抄过的新稿,后三回是早本,还在用"嫽嫽",废套期其实已经采用"姥姥"──见庚本第三十九回──但是第六回改"姥姥"改得不彻底。这三回当时只换了回目,除了第八回大改,只零星改写四处,第六回回首又添了段"初试云雨情"。三回统在诗联期整理重抄,第六回添写总批,提及"初试云雨情",所以此回总批为甲戌本独有。同一时期作者正在别的本子上修改这三回的北方话,先后改了两次,而此本并没改,也可见此本这三回确是脂评人编校的,不是作者自己。

    废套期的本子,头五回与第二十五回还保存在甲戌本里,此外庚本里也保存了七回:第十六、第三十九、四十、第五十四、第五十六、第五十八、第七十一回,这是沉没在今本里的一个略早些的本子,上限是一七五四年,下限似乎不会晚于一七五五──一七五六夏誊清的第七十五回似已恢复回末套语,中间还隔着个诗联期──看来这本子就是一七五四本,但是我们需要更确定,暂称X本。

    此书的标题诗都是很早就有,不光是第七、八两回的。头两回原先的格局都是回目后总批、标题诗,而第一回的总批还是初名"石头记"的时候写的。唯一的例外是第五回的标题诗,只有戚本、全抄本有,己卯本另纸录出。

    己卯本前十一回也批语极少,而且一部份另纸录出──是一个近白文本,批语几乎全删后,又有人从别的抄本上另笺补录几条批、两首标题诗,第五、第六回的。第六回那首,除庚本是白文本外,各本都有,显然是早有的,己卯本是删批的时候一并删掉了,后来才又补抄一份。第五回那首极可能也是己卯本原有,删批时删去。倘是那样,那就只有甲戌本没有第五回的标题诗,因为甲戌本第五回是初稿,其他各本是定稿;此回原无标题诗,到诗联期改写,才添写一首,所以甲戌本独无。

    除了第五回这首,标题诗都早。到了X本,是此书最现代化的阶段,回前回末一切形式都废除了,新的第五回就没有标题诗。第三回大改,如果原有标题诗也不适用了,因此也没有。第一、二、四回小改,头两回原有的标题诗仍予保留。第四回只有全抄本有: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俞平伯说:"按第四回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此诗云云,似不贴切。岂因其中有贾雨村曰: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等语乎?信如是解,实未必佳。贾雨村何足与语捐躯报国耶!恐未必是原有…"(注十五)

    宝玉有一次骂"文死谏,武死战"都是沽名,"必定有昏君,他方谏",让皇帝背恶名,不算忠臣(第三十六回,庚本第八二九页)。书中贾雨村代表宝玉心目中的"禄蠹"。"捐躯"当是"死谏"。八十回后应当还有贾雨村文字,大概与贾赦石呆子案有关。这首诗更牵涉不上,似专指此回。可能X前本写贾雨村看了"护官符",想冒死参劾贾史王薛四家亲族植党营私,结果改变主张。后来删去这段,这首诗也跟着删了。

    "凡例"第四段这样开始:"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书中京城从来没称"中京",总是"都"、"都中"、"京都"。只有第七十八回贾政讲述林四娘故事:"…后来报至中都",也仍旧不是"中京",而且出自贾政口中,也并不是"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唯一的一次称"长安",在第五十六回宝玉梦中甄宝玉说:"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

    林四娘故事中又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庚本批注:"妙!赤眉黄巾两时之时("事"误),今合而为一,…若云不合两用,便呆矣。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长安在西北,不会称"中京",也是"为混人也",故意使人感到迷离惝恍。为了文字狱的威胁,将时代背景移到一个不确定的前朝,但是后来作风更趋写实,虽然仍旧用古代官名,贾母竟向贾政说:"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第三十三回),不说"回金陵去"。南京是明清以来与北京对立的名词,只差明言都城是北京了。

    "凡例"还有一点与今本不大符合。第三段讲书名点题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极(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这一段的语气,仿佛是说"通部"快看完了,才看到"红楼梦一回"──第五回。十二钗中,巧姐第五回还没出场,其余的也刚介绍完毕。

    各本第五回有三副回目,甲戌本、庚本的两副都有"红楼梦"字样。此外还有第二十五回,庚本、戚本回目是:"魇魔法姐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通灵"当然是"通灵玉"。此处的"红楼梦"除非是指此回内和尚持诵那玉,念的诗有:s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爹孽偿清好散场。

    理由似乎太单薄。俞平伯评此回回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