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中短篇小说_王金发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王金发考 (第12/22页)

云南纷纷起兵讨虏,一个多月以后,有首义之功的武汉三镇之一汉阳虽然失守,但是各地义军捷报频传,大清的末日真的就到了。1911年11月3日,在陈其美的领导下,上海、杭州、苏州三地几乎同时发难,尽管有些曲折,至5日,这三地已全部光复,成为革命党人的囊中之物。

    王金发在光复杭州的战役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英士纪年》11月3日这一栏上写着:

    委派蒋介石、王金发、张伯歧等率领敢死队100余人抵达杭州,参加浙江起义。

    《王季高君行述》上也说:

    孑黎亦由申来杭。遂决定于9月15日夜三时,笕桥、凤凰山两处军兵,肃队入城。张伯歧、蒋介石率敢死队攻抚署,孑黎率所部攻军装局,一鼓作气,马到成功。

    这里的九月十五日是阴历,也就是阳历的11月5日。关于杭州光复,当年11月9日的《民立报》,以“浙江敢死队之壮观”为题,作了生动的报道:

    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第四队由王金发为队长,攻击军装局。其实为天然之形胜,守易而难攻。自攻击点起,以至军装局头门,约有三千米之远,巷道深奥,门栅重叠,城池坚固,守备严重,防御绵密,乃为各官局之首。凡察杭垣阵地者,无不以此为最险、最难之区,乃敢死队竟自起点以至军装局头门,直前冲锋,势如霹雳。惟入头门为贼军偷刺队员周尧吉君一员,而军装局遂入吾手矣。

    从这篇报道可以看出,杭州之光复,有惊无险。对于骁勇善战的王金发来说,这样的冒险根本算不了什么。杭州光复以后,各界在咨议局开会,欢迎立宪派名流汤寿潜自沪抵杭。虽然王金发极力反对,但大多数党人都赞成汤寿潜为光复之后的第一任浙江都督。王金发曾十分愤怒地说:“予等拼性命,炸军库,而汤某坐火车来,为现成都督,奈何坐视不管?”辛亥革命的戏剧性就在这里,革命党人出生入死,好不容易得了天下,其结局都是拱手相让。继黎元洪当了都督之后,汤寿潜又成了浙江都督,而江苏巡抚程德全也摇身一变,成了光复以后的首任江苏都督。辛亥革命一开始便表现了它的不彻底性。革命党犯了一系列错误,他们只想到要把清朝政府推翻,推翻了以后怎么办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

    辛亥革命的真正受益者,是窃国大盗袁世凯。如果不是辛亥革命,袁世凯注定要老死在他的老家。我曾见过一张充满田园风味的老照片,被清政府打入冷宫的袁世凯,穿着一身蓑衣,蹲在一条小木船上钓鱼,仿佛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让我难忘的是他那双并不安分的眼睛。清朝统治者显然意识到,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对于大清的江山,有比革命党人更潜在的危险。事实也是如此,已被解职遣回老家,而且打算永不叙用的袁世凯,在辛亥革命爆发的第五天,便被清政府任命为湖广总督。袁以“足疾”尚未大愈,既不坚辞,也不请求赏假,借故拖延。老jianian巨猾的袁世凯,此时公然挟革命党以自重,明目张胆地要价,谁都知道重用袁世凯是饮鸩止渴,但是走投无路的清廷,到了这节骨眼上,也只好闭着眼睛喝下这杯毒酒。1911年10月27日,也就是武昌起义后的第18天,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于是,袁世凯走马上任,非常娴熟地玩弄他的两面手腕,先给革命党人一个下马威,让革命党人知道他的厉害,然后继续向清政府要挟。在他上任的一个月之后,袁世凯率兵攻占了武汉的汉阳。

    和jianian雄袁世凯相比,所有的革命党人都像天真的小孩子,王金发反对汤寿潜当浙江都督,并不是他的觉悟比其他革命党人高,而是他有一种最朴素的农民思想,这就是凭什么要轻易地把自己应得的东西让给别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能那么雅致,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文质彬彬。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革命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小小的手段。袁世凯的厉害,就在于他让革命的正方和反方都奈何不了他。袁世凯攻下汉阳之后,完全可以一鼓作气,趁势拿下武汉三镇,但是他故意不打了,要和革命党人谈判。军事上完全处于上风的袁世凯,要谈判,当然占尽便宜,革命党人在汉口英租界开会,决议“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大总统”几个月以后,袁世凯果然成为了大总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大总统。在他之前,孙中山虽然当了一个多月的临时大总统,可是很快便被袁世凯所取代。

    革命党人还真应该向袁世凯学几招。在江浙革命联军攻克南京的当天,同盟会领袖之一的章太炎提出的口号是“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光复会誓言中也有“功成身退”的警句。所有这些政治高调,抬高了革命党人的身份,也给革命党人带来了许多无形的伤害。辛亥革命的成果,真正落到革命党手中的微乎其微。很多并不革命的人摇身一变,从清朝政府的官吏变为民国的新官僚。继江苏巡抚程德全成为反正的江苏都督,广西巡抚沈秉坤,安徽巡抚朱家宝,福建的统制孙道仁,统统变戏法似的成为了省一级的大都督。好在陈其美和王金发都是明白事理的人,他们没有温文尔雅,趁乱捞到了都督的头衔,管他做得长久不长久,先当了都督再说。在辛亥革命的一系列反正运动中,再也没什么场景,比陈其美当都督,更充满了戏剧性,《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开会时,李平书先生先发言,跟着李英石、陈英士等几位依次讲话,场内很安静。但在推选都督时发生了争执。李平书和商团代表及起义军官,都推李英石当都督,说他军事学识渊博,指挥上海光复任重功高。同盟会方面的代表则推陈英士当都督。双方争执不下。黄郛脾气躁,第一个拿出手枪来威胁平书先生,说是陈英士首先进入制造局有第一功。在场的起义军官也都把手枪拔了出来,说陈英士进制造局后即被拘禁,后来是李英石指挥起义军和商团打下来的,彼此争论不休。刘福标原在会场内靠墙站着,这里突然高举一颗手榴弹,大呼:“都督非选陈英士不可,否则我手榴弹一扔,大家同归于尽!”

    2

    王金发当上绍兴都督,同样有趣。陈其美在上海选都督,那时候,王金发和蒋介石等皆在杭州。以此二人的脾气,若在上海,扮演逼宫角色的必是他们无疑。王金发完全可能拔出手榴弹来,做和刘福标同样的事。事实上,就算是在杭州,王金发也不是省油的灯。据说他也一度拔出了手枪,威胁大家预备推举的汤寿潜,由于陶成章的劝阻,才又把枪放了回去。王金发当时打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