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中短篇小说_王金发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王金发考 (第8/22页)

培养反清志士的基地,而作为体育教师的王金发,其实就是军事教官。科举制度废除了,新式的学校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而学校的新和旧,和有无体cao课大有关系。自从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年老的慈禧太后,对一切和新沾边的事物都带有恐惧。如果清政府能想到体cao课潜在的危害性,肯定会禁止开设这门课。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甚至鲁迅这样的文人,也经常穿着白色的柔道服装,拼搏和摔打在日本的柔道馆里。由于20世纪初,是中国最虚弱的年代,因此强国梦几乎激励着每一位有识之士。体cao课和强国梦名正言顺地联系在一起。说起来都让人不敢相信,国家越是弱,民心越是强,在这时期最流行的竟然是军国民教育。不仅民间在做强国之梦,甚至朝廷也不切实际地陷入幻想中。

    1906年4月,清政府钦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尚武”其中尚武精神是军国民教育的核心。它给了体cao课大为发展的好机会。尚武就是全民皆兵,学校拥有真枪实弹已不属于非法,骑马,射击,健强体魄,成了重要话题。世界之力在于武力的思想,已渗透到了民间,不妨重温一首当时的儿歌:

    二十世纪地行星,煌煌童子军。

    小锣小鼓号,黄龙飞舞小旗旌。

    哥哥华盛顿,弟弟拿破仑。

    心肝虽小血白热,头颅虽小胆不惊,

    进行进行!小人小马武装神!

    二十世纪天演界,不竞争,安能存。

    脚踢五大洲,气吞东西球。

    将军飞将军,谁云孺子不知兵?

    爱吾国兮如亲,吾爱群兮如身,

    万岁万万岁,伟哉吾军人!

    这是流行于1905年的儿歌。在这样昂扬的歌声中,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一名体cao教员,是多么的威风和神气。儿歌是孩子们唱的,流行于当时青年口头的却是《中国男儿》,开头就铿锵有力: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煞尾却是:

    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勤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乱世出英雄,时穷节乃现。这一年,王金发24岁,风华正茂,意气昂扬。新学势不可挡,清政府做梦也不会想到,正在兴起的一切带有“新”字样的事物,都在悄悄扮演掘墓人的角色。新军,民团,学生,这些和枪多少有些联系的组织,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都起着不可埋没的作用。我曾见到过一张摄于1906年日本的照片,照片上方写着“徐伯荪马××陈伯平君回国留别纪念,丙午秋摄于早稻田”这张照片足以证明我前面引用的材料有疏漏,因为照片上还有王金发,这张照片可以确证他当时还在日本,也就是说,王金发回国的日期,还可以往后推迟几个月,而徐锡麟既然6月份已经回国,说明在秋天,他又一次去了日本,不过这次的时间更短,在这一年的12月份,徐锡麟便赴皖就任陆军小学堂会办。

    这张照片恐怕是现在所能见到的王金发的第一张照片,因为在日本拍摄,又都是革命党人,自然是剪了辫子。大多数人都是日本式的短头发,唯有王金发剃了锃亮的光头。在清朝,剪辫子几乎和准备掉脑袋是同义词,因为有了留学生这块招牌,清政府对剪辫子只好睁只眼闭只眼。当时剪辫子的压力主要来自民间,朝廷放过了,老百姓心里却有疙瘩。根据二百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男人的一根长辫子是命根子,如果没有了辫子,那罪名往小里说,是偷了人家的女人,因为民间捉住jianian夫,第一个惩罚就是立刻剪去他的辫子。往大里说,便是里通外国,便是汉jianian。因此留学生回国,首先要做的,是在上海买一条假辫子。

    我想象王金发的性格,大约是懒得去戴什么假辫子,围观就围观吧,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就让他们说个够。大通学堂是王金发的母校,虽然建校只有一年多,由于它的办校宗旨在于培养革命人才,这个学校的气氛显然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到了这一年的冬天,大名鼎鼎的女侠秋瑾因母丧从上海回故乡绍兴一游。不久,大通学堂便公举她主持校务,请帖由王金发亲自送去。我怀疑这是事先策划好的,因为在这之前,王金发曾替徐锡麟送一封密信去过上海,很多文章都认为这次送信是王金发和秋瑾认识的开始。密信的内容已不得而知,根据推想,徐锡麟是要她主持大通学堂。

    在上海的初次见面,秋瑾显然给王金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秋瑾因为试验炸药,不慎爆炸伤手,正匿居在挚友吴兰石家中。革命友谊重如泰山,尽管是初次见面,秋瑾盛情款待了王金发,酒过三巡,秋瑾离席抽倭刀而舞,害得并不擅长舞文弄墨的王金发诗情大发,为此还留下了纪事诗,其中有两句常被人引用:

    莫道丈夫尽豪侠,

    英雄还让女儿占。

    女侠秋瑾在王金发的革命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王金发追随徐锡麟参加革命,徐锡麟是他的恩师,如果说王金发在精神上还有一位老师的话,这就是秋瑾。秋瑾主持大通学堂,她和王金发有着双重的领导关系,既是校长和教员,又是“革命党人”的上下级。1907年5月,秋瑾在绍兴的和畅堂故居,召集浙东会党骨干密谋创组“光复军”推举在皖的徐锡麟为“首领”秋瑾自任“协领”首领和协领相当于正副司令。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个字为编制代号,下辖八个军,王金发被任命为分统,其头衔相当于一个军长。光复军有三四万之众,其中仅嵊县一地就有近万人。

    光复军原定在7月6日这一天,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起义。不料浙江的武义和金华等地泄密,党人死难,牵涉到大通学堂,起义的日子不得不推迟到7月19日,即阴历六月初十。到了7月6日这一天,徐锡麟在安庆刺巡抚恩铭起义失败,以身殉难,又一次牵涉到大通学堂。霎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各种传闻谣言,扰得人心惶惶。7月2日,王金发按照事先的约定,从嵊县来到绍兴,秋瑾知事已不可为,对他说“风声不好”让他速离绍兴。《王季高君行述》这样写着:

    绍兴郡守贵福,以浙省兵来围捕大通,又分一支袭嵊公局,盖恐金发或在此也。时金发适在校,欲谋抵敌,秋侠以已系女人,毫无证据,即被捕也无妨,而催金发速行,与竺等为后图。金发不从,促之再四,声色俱厉,金发不得已,逾墙远遁。

    这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场面,不过“逾墙而遁”可能不确。因为事实是,清兵在第二天,才开始对大通学堂围攻,当时的情况虽然紧急,王金发完全有足够的时间,从学校的大门走出去。在后来的围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