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佳人智斗妙才子_第三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4/5页)

之才,这句话说动了先皇,才立了皇上做太子。”

    “嗯,这位管先生想必是满腹经纶,才能得先皇如此倚重。”皇后佩服的颌首称赞。“后来呢?”

    “皇上受封为太子后,管先生也被加封为太子太傅,负责教导皇上为君之道。”长公主回忆道“但是一等到皇上继位,管先生就以八十高龄告老退休,皇上几次劝不住,只好答应,最后恩赐北京城郊的玉泉山做为管先生养老的地方,还特命工部动支了一百万两白银,在那儿给管先生建了一座山庄。”

    “那么这位管先生和皇上令天去找的管玉会有关联吗?”皇后看着长公主“可是为什么从来没听过管玉这个人呢?”

    “这我也不清楚。不过听说管先生只有一个儿子,才学也很高,记得皇上在初登大位时,晋封他尚书或什么官职的,可惜不久他就因病死了,这之后我再没听说过管家有什么人了。”长公主说。

    “这么说来,管玉难道是管先生的亲戚?”皇后皱眉思忖着“皇上为什么那么有把握管玉一定能胜过晓彤?”

    “回皇后的话,刚才听长公主这么一说,臣妾倒是想起来了,这个管玉莫非是三年前殿试时,被皇上亲笔点为探花郎的那个人?我好像隐约记得有这么个人。”说话的人是右承相李牧之的夫人。

    “右承相是三年前科举大考的主考官,这么说起来,管玉是尊夫的门生了?”长公主关心的问“李夫人,快跟我们说呀!”

    “是,回长公主的话,当年拙夫出任主考官,回家时曾经大大夸赞一名考生,直说他是少见的天才…对了!那人的名字就叫管玉。他来拜见拙夫时,臣妾因为好奇,躲在珠帘后偷瞧。”李夫人不疾不徐的说。

    “真的吗?他长得怎么样?”几位夫人好奇的追问。

    “哎哟,这可不是臣妾吹牛,管玉真是人如其名,好一位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哩!”李夫人滔滔不绝的大加赞扬“还记得那天他穿了件蓝白两色的宽袖儒服,腰间系着一块玉珏,就这么走进来对着我家老爷行礼,等他一抬起头来——”

    “怎么样?快往下说呀!”

    “管玉一抬头,可让我大吃一惊,臣妾活了五十多岁,从没见过像他这样又英武又俊美的男人,”李夫人啧啧称奇“真是脸似桃瓣、鬓若刀裁、眉如墨画,尤其一双眸子又黑又亮,简直就像可以看透人心似的。他那种阳刚的男性美,还有饱读诗书的智慧光彩,教我真不知该怎么形容才好,当时我只觉得都说美女倾国倾城,其实俊美的男人也有同样的魅力。”

    这一番形容让所有的贵妇们听得如痴如醉,恨不能亲眼一睹管玉这位俊俏才子的翩翩风采。

    过了好一会儿,皇后才突然开口“等一等!”皇后一挥手,皱着眉问:“管玉如果三年前就中了探花,何以至令仍未在朝中任职,甚至连我都没听过这人呢?”

    “回皇后,妾身听拙夫提起过,管玉经过殿试被皇上钦点为一甲第三名的探花后,就传来他祖父过世的消息,所以就回家守丧三年,并没有分发任何官职,甚至连探花的缺也由他人递补,至于管玉的探花身分则移至守丧完,也就是今年,再与本科进士们一同公告。”李夫人说。

    “这么说,令年的科举尚未举行,探花之位就已经先订好是管玉了?”皇后大概明白了“想必管玉是管先生的孙儿辈,所以皇上才会亲自去找他。”

    “皇后所见极是。”众人也赞同这项推论。

    “管玉既然中过进士,还拿过探花名次,想必才学不低。你们看,晓彤会不会输给他?说不定他真能够对出晓彤出的对子的下联呢!”皇后开始担心了。

    “皇后请放心,依臣妾看,管玉最好是拒绝出来比试,否则他是输定了。”七王妃信心满满的说。

    “哦?七王妃,这话怎么说?”

    “皇后别忘了,管玉不过中了第三名的探花,在他之前还有第一名的状元、第二名的榜眼,这两人目前都在翰林院任编修,而且也都未婚,前阵子皇上叫他们来对下联,不也是苦思了三、四天,最后承认对不出来,还惹皇上发了一顿脾气吗?”

    “这也作不得准,自来探花都是选年少英俊的进士,所以管玉既然是美男子,皇上可能有意将他列为探花,却不表示他的才学低于状元或榜眼。”长公主不以为然的分析。

    皇后吃惊的看着长公主“长公主的意思是…管玉有可能胜过晓彤?”

    四月天转载整理net请支持四月天

    无忧山庄建在北京城的玉泉山上,整座山都是管家的产业,是皇帝为报答太傅而赐给他安养晚年的地方,经过管家两代的经营,已经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著名园林,山庄依山筑屋、引水为池,台楼阁错落有致,加上遍植名花异草,可以说尽得山水灵秀的雅趣。

    而山庄内的楼阁亭台各有特色,包括藕香洲、征观园、雪香云阁、净深亭、观耕亭、梧竹幽居、半窗梅影、绣绮楼、枇杷园、玲珑馆、伴我小坐轩、扇阁等等,都是皇帝以往来探访太傅时很熟悉的地方。

    通往后花园书房的访月桥上,还有当年皇帝来访时管玉所做的一首诗,其中两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曾令皇帝大为惊叹,而当时的管玉才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皇帝因此特别御笔亲题这两句诗,并传令刻成石匾,悬在无忧山庄的书斋门口。

    “原来皇上和管公子家有这样深的渊源,那么管公子这回若不为皇上效力的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