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章 (第3/4页)
那奏表“啪嗒”一声摔在了地上,我却是充耳未闻,只浑身酸软的往后退了两步,跌坐在了椅子上。 父王啊,您这是要做什么… 我在椅上坐了许久,才猛地回了神,浑身不由得哆嗦了下,连叫来定儿,道:“你拿着我的玉牌去御史所,把我哥哥叫过来。” 定儿有点犹豫,道:“主子,现在宫门都已经下了匙,您又没皇后的牌碟,这怕是…” 我打断她:“你别管,去就好了。” 她支吾的道了个是,出去了。我却忽地想起了一件事,连忙叫回她:“等等。”踌躇了番才道:“定儿你说的也是,天太晚了,哥哥也不方便入宫,明日再说吧。” 她方下去了。 我重新捡起奏表,坐回了椅子上,心里却波涛彭湃大江翻涌般的难受。 子煌下的调兵之旨,在本质上相当于削了父王的兵权。四十万的大军,一旦调入东北便极有可能有去无还。 而父王的意图也十分明显,他不愿放弃这四十万的人马,但是边疆的形势又容不得他不发兵,也只好将大军交到自家人的手里。 哥哥自是不成了,若是派遣他过去,定会招致满朝人的不满,尤其是董张二相,他们忌惮父王的兵权已久,决不会放弃如此打消父王势力的机会。 所以父王才会发来此等表奏。 我是皇妃,在这个时代女子征戎出战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而我又是王族之人,挂帅出兵自会有种振奋军心的作用。这点董张二相也无法反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乃华家的子女,是将门之后。征战沙场,本是职责所在。最后又加上我父王略有威逼般的奏表,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了。 但子煌…他心中又做何感想? 心中思量了许久,也终究只有一叹。 我与他,终究还是无法逃过权势的纠葛。 这夜过得分外漫长。 寿德宫内只剩了两盏孤灯,拉了我的影子轻轻摇晃。 那奏表就摊开在我身前的桌案上,内里父亲熟悉的字迹却像钉一般的全钉在了我的心里。 领兵打仗,这只在前世电视小说中才有的事情,却没想竟是发生在了我的身上。 我该如何是好? 宫中邦鼓打过,已到了四更天。 远远的却听水苑那边传来了幽长的笛音。 低沉暗哑,宛若低诉。 我静静的听着,本是烦乱的心绪竟是慢慢的沉淀了下来。 想起了自我进宫后的日子,想起了我未能出世的孩子。 想起了那揪痛的,心酸的,绝望的一切的一切。 本不该如此的。 我垂了头,深深吸了口气,心中却暗暗下了决定。 我会领军出征。会带着那四十万人马,在永络国的疆土上,建立自己的事业。 这不是为了父王, 而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与子煌,为了我们以后的日子… 我也无法顾及他会不会怪我。 因为逝子的伤痛,我再也承受不起… 明纪1090年十二月。永络国华氏淑妃娉兰,拜二路援军兵马元帅,领军四十万出征北疆,抵大容国入侵之急。 沙场秋点兵。 从来没想过自己竟是亲眼看到了这片壮阔。 枪刀荡荡,剑戟层层。 此时北风正寒,展的连天红旗猎猎作响,卷起沙尘铺开了万丈黄昏之色。 我站在帅台之上,望着校兵场上有如大片彤云般的四十万人马,心里也说不清是种什么滋味。 第一次点将,花名册上的大半名字却是熟悉的。 全是父王从前的旧部。 昨日在皇都之内点齐了三万军士,与希琰,商容,史魏书等人往西北进发,没想到刚出皇城,尚未进入锦州,就遇见了父王派遣来的军队。 原来父王早已发兵,但压住了消息,未将大军驻扎锦州的情况报回皇城。 父王的用意我大概明白了三分,却不敢妄加推断,只连忙交接了帅印兵符,往东北边境秦城而去。 此次发兵,虽是援军,却兵将众多。 且先不说那四十万精兵,光大将便有六十余人,其中四十多人是从西北随军调集过来的。另外还有副将一百七十人,文官书记三十人。 先锋官是袁跻秉的二儿子袁戎得。今年二十多岁,身长一丈有余,粗膀熊腰,面色黢黑,虽然年纪青青却长满了一腮有如虬龙般的胡子。 此人天生一幅好力气,手底下耍着两只车轮大斧,骁勇善战。只脾气有些暴躁,过于近利。 希琰因是初入朝廷,只作为了我的随身护卫从军而来。 史魏书是军师,商容则是做了压粮官,兼管营中大小事物。 若说笑起来,倒也算是现在的后勤部长了。 而随我一道出来的还有定儿。 开始顾及兵戎战马,她一个女孩子多有不便,却不想被她哭了两天,硬生生的跟过来了。 想她对我,是不错了。 大军浩浩荡荡行了五日,已近了北疆。 此时年关将近,天气就愈发的严冷了起来。 抬头看看天色已晚,便传了令下去,在一块平地之上开始安营扎寨。 父王练兵有道,四十万人很快便将大营安扎完毕,并开始举锅造饭。 我骑着战马,在辕门外挑目往北望去,只一片黑压压的山脉,瞧不清楚。西北多有山峦,直到了边界以外才是一片平原。 这山路难行,若万一下了雪,就更是一道麻烦。 只能加速行军的速度。 我侧过身问身旁的史魏书:“此处离秦城还有多远?” 他回道:“以现在行军的速度,大概还有五日的路程。” 我哦了一声,半眯起了双眼。 布兵排阵,从前只是在父王的书房里学过,没想真让我执掌起这么大批的人马。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忐忑,也只能依靠这些经验丰富的老臣部将了。 拨马回了营内,又四下巡视了番才进了自己的大帐。 帐内的定儿早已将一切安排妥当,又端了碗热汤给我。 那碗汤喝下了肚,才觉得身子暖和了不少。 这时门军来禀,前方有战报传来。 便连忙升了帐,招送信的差人入内。 把战报拿过一看,是用红绸子绑的,才略微安心,原来是捷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