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的面具_第七章看鬼谷中的虚幻影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看鬼谷中的虚幻影像 (第1/3页)

    第七章 看鬼谷中的虚幻影像

    “我忽然想通了一件事。”叶天含笑低头,踢飞了脚下的石子。石子向沟底飞去,他的心头也随之豁然开朗。

    “什么事?”鬼见愁忍不住追问。

    “呵呵…”叶天没有回答,而是报以意味深长的淡然一笑。

    “一路走来,我发现你笑的时候越来越多了。”鬼见愁添了添嘴唇,像一只贪婪地窥视着猎物、即将迅猛出击的食蚁兽。

    “事态越来越明朗化,我当然有理由舒心地笑。你呢?已经渐渐逼近黄金堡垒了,你反而好像不怎么高兴?”叶天不动声色地盯着鬼见愁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从那两扇“窗”中,读到了鬼见愁心底的一缕不安。

    “我在担心青龙,就怕还没抵达土司大院,先在青龙的伏击下做了无头野鬼。”鬼见愁缩了缩脖子。

    此时,方纯从堂屋里走出来,脚步异常沉重。

    “不影响你们了,我去找那两个土人聊聊。”鬼见愁呲牙一笑,离开了叶天。

    “事情还是不对劲,大竹直二的人马并未从此地经过。他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并且牺牲替身,千方百计将咱们拖在三星堆遗址,为的就是争取时间,早一点到达黄金堡垒。那么,他放弃这条平坦一些的正路,转而由崎岖老路进山,岂不令人费解?”方纯烦躁地翻动着手中的小小记录本,不停地来回踱步,一时半会儿理不出头绪。

    叶天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沟底的樱花树上,等到方纯第三次停步望着他时,他才慢慢地开口:“我发现了一件事,也想通了一件事,你先听哪一件?”

    方纯皱了皱眉:“都行,随便你好了。”

    叶天笑了:“方纯,你的心乱了,这不是个好现象。”

    他抬起手,轻轻地摘掉了方纯发梢上一截枯黄的干草叶。那一定是她坐在堂屋里时,由屋顶落下的。

    那时,鬼见愁已经走进堂屋,取代了方纯的位置,与宝冶、金珠妮两夫妻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起来。

    “第一件事,看那些樱花树,老根茁壮,新枝茂盛,一看就知道是受到了精心栽培,细致照料。山区的土地贫瘠到极点,不但土层薄,而且土壤中掺杂了太多砾石,连生命力最顽强的刺棘灌木都很难存活。两下对比,你不觉得奇怪吗?那片樱花林,一定是某个人——不,单纯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是一大群人拿出足够的时间、全部的心血照顾它们,才能有今日的繁育森茂。”叶天暂停叙述,留给方纯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他需要方纯冷静下来,贡献出她的真知灼见,以佐证自己的预见是否绝对正确。

    “我们要不要去那里看看?”方纯问。

    叶天摇摇头:“这又不是赏樱的季节,况且我们也没有看花的心情。我只是想问你,看到这种不可能出现的异象时,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注意,在我们谈话期间,堂屋里的人至少有七次抬起头向这边看。所以,不要表现出任何欣喜或惊骇,保持平静表情,就只当是在看风景。”

    他的眼角余光始终追逐着鬼见愁的身影,因为在这场危险的棋局里,对手的任何动作,都是可供借力打力、顺水推舟的契机。

    堂屋里,宝冶生起了灶火,然后把三大块红薯用湿泥裹得严严实实的,埋进灶下的灰堆里。

    “那对夫妻是不折不扣的山民,长相、肤色、手脚、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明确无误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只是为了报酬才答应陪我们上路的,没有任何可疑之处。”方纯极为肯定地说。她看出了叶天的疑虑,所以和盘托出自己的观察结果,以期打消他的这些怀疑,免得无故分心。

    “这正是我担心的啊——”叶天挥动着手臂,装作活动身体、驱散倦意的样子,同时用眼神示意方纯向寨子里看。

    寨子的穷苦、困顿景象在西南山区比较常见,毕竟这里距离大城市过于遥远,别说是没钱购买商品了,就算有钱,山外的商品也运不进来。所以,寨子的外貌与村民的衣着都非常陈旧、晦暗。

    “在西南大山中,山民们如果栽种植物,会选择种植药材、果树等等实用的品种,绝不会种一些单纯用来观赏的树木,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土地。所以我认为,那些樱花树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换句话说,只有意志力顽强且心怀信仰的日本人,才会大面积地种下樱花树,并一直关心培植,不离不弃。”叶天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正想法。这是深思熟虑的一个判断结果。

    方纯的思想突然转过弯来:“我懂了,我懂了。”

    二战时,侵华日军和日侨曾不遗余力地在中国大陆推行大和民族文化,剑道、菊花、清酒、鱼生、寿司、赏樱等等日本特有的传统爱好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大陆赏樱的著名地点共有两个,一是昆明,一是武汉。昆明的樱是粉樱,四月花开,如二八佳人,粉面含春。武汉的樱是白樱,如素白优雅、玉洁冰清的处子。樱花美景,让一部分中国人流连忘返,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回忆起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亡国奴时代。

    叶天叹了口气:“无知者无畏,而懂得越多,就会越感觉事态严峻。”

    方纯不知不觉握紧了拳头,眼神也变得凌厉而果敢:“叶天,你果然不愧于‘海东青’的称号,任何细节在你眼中都无所遁形。现在看来,这些寨子都是侵华日军长期盘踞过的,据某些机密资料显示,日军常常为了保护某个重要地点,就在目标四周进行‘士兵屯田制’,把训练有素的部队化整为零,变为丝毫不会引起注意的老百姓。敌人进攻时,绝不会注意这些扛着锄头、拎着菜篮的山民,往往会遭到这群人的背后一刀而全军覆没。”

    屯田制自古就有,并非汉末三国时的曹cao首创,但曹魏屯田的规模和作用之大却是空前绝后的。

    《三国志》记载:是岁(建安元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魏书》记载: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

    近代史家把曹魏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二者都是战争时期的产物,为供应军粮而兴办,必要时参加民屯的劳力同样需执戈对敌。不同之处在于,屯田民主要从事农垦生产,而军士以攻防为主。

    日本人对于大陆典籍推崇备至,武尊《孙子兵法》,文尊《三国》,很多战略战术、政治策略都是从典籍中直接扒下来的,边学边用,卓见成效。方纯所说的“士兵屯田制”就是他们在侵华战争中广泛应用过的,在许多电影、小说中频繁出现。

    “没错。”叶天的眼神终于变得柔和了“我估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