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的面具_第三章大和之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大和之花 (第2/4页)

。这一次,段承德“为别人作嫁衣裳”恰好成全了司空摘星。

    “突变是怎么发生的?”叶天牢牢地扶住阮琴,沉声询问。

    “我去床头柜边拿图纸,那窗子原本是关着的,不知给谁打开了。顾先生就走过来帮我关窗,窗帘一动,他就闷哼一声倒地。我回过头来的时候,好像看到一条金头黑背的蜈蚣钻进他的嘴里去了,外面只剩半截尾巴,不停地摇摇摆摆的。这里不该有蜈蚣,我之前也没发现有什么虫虫蚁蚁的,谁知道是怎么了…”阮琴语无伦次地解释,双手捏住衣角,不停地绞来绞去。

    有人能以怪虫杀了司马,当然也能祭出蜈蚣逆袭顾惜春。接下来,会轮到谁呢?叶天倍感头疼,因为那下蛊的杀手来无踪去无影,时不时闪击,令人防不胜防。

    “叶天,先别管死人了,我们直接去这里——龙虎镇正北仅二十公里车程的鸭子河,确切地点是三星村、八角庙、虱子坡、土地塘、回龙村、东岳庙这几个村子围绕起来的范围,大体看来,这是个直径五百米的圆形,中心点位置的红色星标,很可能就是宝藏入口。”司空摘星拥有一流的洞察力,很快便确定了行动方向。

    叶看着地图,由龙虎镇开始,一条红色的虚线指向北方,停在一处叫做“观景台”的地方,然后实线变为虚线,笔直向正西延伸,指向三星堆遗址。全图唯一一个红色星标落在观景台上,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你怎么看?”叶天问阮琴。

    “我不太懂,只是听段先生说过,龙虎镇距离真正的宝藏埋藏地不远,开车十分钟就到。这张地图对他很重要,时刻不离身边,每天晚上都会拿出来研究一两个小时。我对宝藏不感兴趣,你们放我走好吗?我可以先带小彩回大理去。”阮琴可怜兮兮地说。

    司空摘星马上摇头:“不行不行,宝藏没有到手之前,谁都不能走,以免泄密。”

    接下来,一行四人快速下楼,进入空荡荡的地下车库。

    在阮琴的指引下,司空摘星打开了属于段承德的那辆墨绿色三菱越野车,载着其他三人驶离酒店。

    “这下好了,我们总算没有白跑一趟,有了藏宝图,就能先下手为强,把好东西先攫取到手。”司空摘星将车子油门踩到底,高速北去,在深夜的空旷大街上飞驰。自从下楼,他一直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快乐得像个盼着过新年、穿新衣的孩子。

    三星堆遗址是一个总面积超过12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群,包括大型城址、大面积居住区和两个器物坑等重要文化遗迹,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冲积扇上,具体地址在四川广汉市城西七里,北临沱江支流湔江(即司空摘星说的“鸭子河”)。“三星堆”之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玉皇大帝在天上撒下了三把土,落在广汉市的湔江边,成为突兀在大平原上的三座黄土堆,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三星堆因此而得名。考古学家发掘确认,三堆土实际是这个千年古都的南城墙,城墙上有两个缺口,因年代久远,城墙坍塌剥蚀而成。

    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末周初,距今4800至2800年,内存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

    按照国内外考古专家的估计,三星堆遗址被发掘的部分仅是全部古城区的三分之一,周边、地底尚有许多未知秘密,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掘进。很可惜,限于资金、人手等诸多原因,只能暂时维持现状,以待来时。因此,该遗址如一块半含半露的黄金瑰宝,引得全球各地盗墓者们垂涎欲滴。

    一路北上,叶天单手支着头,沉默不语。他希望尽快找到大竹直二那队人,最终确认“方纯已经脱险”这一事实。但是,围绕宝藏而起的战斗却又是不可避免的,己方势单力薄,不知胜算几何?

    车子连续过了李家三道龙门、陈家花龙门、老广埝这几个村子,迅速接近三星堆遗址,但乡村道路渐渐变得狭窄而坑洼,不见路灯,夜色昏暝,只能偶尔听到村中土狗的乱吠声。

    司空摘星无奈地放慢车速,打开远光灯,嘴里嘟囔:“这破地方连条好路都没有,怎么迎接前来参观的游客呢?如果要我做市长,先把道路修得四通八达、一马平川的。现在报纸上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国家从上到下都对公路建设大加扶持,这里怎么就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你做市长?想得美!”叶天被逗笑了。

    “我为什么不能做市长?难道我就只能一辈子做小偷?错了错了,我的理想是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谋福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空摘星居然毫不脸红地替自己辩解。

    “好好开车吧你!”叶天不想争下去,缩了缩身子,准备闭目养神。

    忽然间,车子的发动机熄火停转,滑行了几十米后慢慢地停下来。

    司空摘星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