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婚堂生变 (第3/3页)
了十余人。 砰然声响,宫门紧闭。 关门的瞬间,余下诸人的目光皆望向坐在殿侧的我与无颜。 我低眉敛目,端坐原位。看似面容镇定,心中却在不断怪着自己,一时懊恼后悔得心都揪起来了。无颜轻笑,拉起我走至殿中,对着晋王弯腰而拜。 “无颜和小妹一时贪玩,冒失前来叨扰贵国宫宴,望襄公恕罪。” 晋襄公大笑,道:“若论公,豫侯远来晋国,是寡人招待不周,哪里谈得上恕罪与否。若论私…你们皆是寡人与夷长的侄辈,应该说,是姑父照顾不当。” “是啊,”未等无颜和我答话,姑姑已笑声应道“自从无苏大婚时见过你们一面,时隔今日,已有五年了吧?” 无颜揖手低头,答:“正是。” 晋襄公看了看殿中诸人,忽地笑道:“想不到妍女大婚竟能令天下五公子齐聚晋国宫廷,这也算是幸事一件了。” 众人愣,半响才醒悟过来转眸瞧着四周的人,这才发现原来齐公子无颜,楚公子凡羽,梁公子湑君,夏公子意皆在此处,唯一不见的,却是那个最该现身的晋公子穆。 我不禁皱了皱眉,心想此人还真是来去无影,刚才还明明见到他在殿上的。 “穆去办事,片刻即回。”晋襄公含笑望着我,慢慢开了口。 我的脸猛地一红,不自觉地后退一步站到无颜身后,抿了唇低头不语。 “如此说来,襄公是承认夜览便是公子意了?”凡羽的脑子还算灵活,一下便找到了可钻之缝。 晋襄公笑,伸手指向夜览,缓缓道:“四年前他是夏国公子意,四年后的今天么…”他沉吟着瞥眼瞅向那个一直缄默无语的夏惠,笑“他还是不是夏公子意,得惠公说了算。” 夏惠凝眸,淡淡地看了晋襄公一眼后,言词冰凉:“既然他是四年前的公子意,那不管他如今姓甚名谁,大概都能回答公子凡羽的问题。如今的身份,似乎并非那么重要。” 如若我记得没错,这是他今晚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不说则已,一说则噎人,能如此风清云淡地就可把问题抛回晋襄公,其聪睿与心计,不说四年前的意如何,即便是现在的夜览,也与他相去甚远。 晋襄公伸手捋须,脸上微笑,唇边却不自然地抽动几下。他是意的亲舅舅,甥舅至亲,他就算再想护意在夏国的身份,但夏惠公如不点头,他也不能插手夏国自己的国事。 姑姑闻言,眸光也倏地暗沉下来。 其余的人,自然是顺着夏惠的话把目光放在了夜览身上。 夜览的脸色有些苍白,他看了看凡羽,再转眸看着夏惠,咬牙恨道:“你居然能说得这般若无其事的样子?四年之前,若非你篡权夺位,南宫能被迫与我外逃?能在逃走的路上失去踪影么?” 夏惠瞥眸淡淡:“寡人是你的叔叔。你父王即死,寡人顺位登基是理所当然的事。” “胡说!”意怒极,高声一喝,道“父皇旨意上明明写让大哥珩继位,是你控制了珩,迫他登基三日便退位于你,迫我带了两位meimei逃离宫外…” 眼见意如此之怒,向来严肃的夏惠却偏偏还笑了笑。笑颜之清美,倾绝带雪色,微寒,却动人心魄。 “无稽之谈。天下人尽知寡人是仁人之君。”他淡淡道,随即闭了眸,不再看夜览。 夜览握紧了拳,虽恼,却说不出话。 因为夏惠的确是仁君,这话不假,而且夏国的人敬爱他比先王更甚,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 凡羽眼看这他们叔侄二人相争,一时也愣在了一旁。 满殿皆寂,各人自有各人的心事。 妍女伸指握住夜览的手,美丽的眼眸看向自己的夫君时,充盈其间的尽是不舍和雄。 夜览被她拉着,失神坐下。 耳边突地响起一串银铃般的娇笑声,缭绕在空寂的殿堂,回音缕缕。 不去看,只听这笑声,也能知是谁。 “叔叔即说自己是仁君,那是不是随时欢迎我和哥哥回国呢?是不是,也能帮我们捉住杀害父王的凶手,以泄此恨呢?”绛蓉娇笑着,施施然踏步上前。 夏惠的眉毛不自觉地微微一拧,他睁眸看着绛蓉,纵使掩藏得再好,我却从那一直平静的目光里倏地看出几分让人难懂的奇异光彩。 “寡人三日后回国,你们皆可与我一同回凤翔城。” 绛蓉挑眉,桃花般的妙眸间颜色变幻不定:“叔叔,那凶手呢?” 夏惠道:“你是说荆侠?” “叔叔说谁是凶手,谁便是。绛蓉和哥哥别的不敢求,唯求一个公道。”绛蓉勾眸直直地瞧着他,脸上的笑意忽然变得很是复杂。 夏惠公抿了唇,默了许久后,忽道:“也许今夜便可。” 言至此,他扭头看了看晋襄公:“若寡人猜得没错,荆侠现在还在晋国安城。这件事,寡人不敢逾越,唯有麻烦襄公了。” 我惊了一跳,抬眸看着夏惠,想不明白他为何能知晓聂荆的行踪。 难不成我下午的话竟灵验了,聂荆今日果真在劫难逃? 晋襄公正沉思时,夜览却腾地站起起,二话不说冷了脸便往宫门走去。 我心中一急,想要拦住他时,手臂却被无颜紧紧拉住。 “不会有事的。”他附在我耳边轻声道。 为什么?我眨眨眼,心中虽不明,但无颜既说如此,那结果就会如此。 我收回脚步,安静地站在无颜身旁。 “不准走。”有人挡在了夜览面前,粗声粗气。 是凡羽。 夜览皱眉,冷道:“让开。” 凡羽抱臂看着他,神情执拗:“先说出南宫的下落,我才能让你离开…不然的话,我此行不是毫无意义了。” “你!” 夜览正要怒时,宫外倏地响起一人笑声:“意无须怒。我可以告诉他南宫在何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