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23节 (第1/4页)
第22-23节 22 赵兰香死得有些蹊跷。 赵兰香是吊颈死的。 她家的房子是新楼房,一楼和二楼之间是水泥预制板,整个房子没有房梁,就是想吊颈,也找不到拴绳子的地方。事实上,当时贺曙光做这个房子的时候,留了余地,考虑将来有钱了,再往上面加一层甚至两层,所以,二楼上面也是平顶,也没有房梁,也没有地方吊颈。但是,赵兰香在那个九月初的下午,愣是在这个本不能吊颈的新房子里吊颈自尽了。 贺三把门撞开的时候,就看见他的后归婆赵兰香吊在那里。赵兰香是靠墙吊的。并且是面朝墙。事后据分析,一定是她踮起脚,费力地把绳子挂在钉子上,然后脚一软,就那么吊死的。 即使在冷静下来之后的好多天里,贺曙光都有些想不通。想不通人怎么这么容易死。想不通人面对着墙靠在上面,脚尖子还贴在地上,怎么就能吊死呢?贺曙光甚至还做了实验,自己那么站着,脖子上套一个活口,然后把绳子的另一端挂在钉子上,看能不能死。但实验根本就进行不下去,因为只要他把绳子往钉子上一挂,钉子就被绳子带出来了。那么,当时母亲在这样做的时候,为什么钉子就没有被带出来呢?贺曙光甚至可以想象出,无论母亲当时是怀着多么大的勇气把自己挂在上面的,但挂在上面之后一定后悔了,一定想到不能撇下尚未成年的贺子强和贺子英就这么走了,就想到她即使真要走,起码也要留个话,做个交代和安排,而不能这样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永远离去,所以,她一定想挣脱出来,并且是使劲地挣脱,那么,这么小一个钉子,现在贺曙光想把自己挂上去都挂不住,mama怎么就没有挣脱掉呢?贺曙光还仔细问了继父当时的情况,特别是当时的时间,他分析着从母亲离开二伯伯家到继父回到家,怎么也超不过五分钟。这么短一点时间,估计母亲从决定自尽到想着用什么方式自尽到最后终于想到用吊颈的方法自尽以及找到绳子把自己套进去再挂在钉子上,怎么算时间都不够用。即便够用了,也不可能一吊上去立刻就死,起码还有一个挣扎的过程吧。那么,这个挣扎的过程难道就不弄出一丁点响声?而如果弄出一丁点响声,难道贺三在门口就一点也听不见? 贺曙光并不怀疑贺三,他相信贺三是爱母亲的,即便说不上爱,起码有一种亲情,毕竟,对于继父贺三来说,母亲赵兰香是他一辈子惟一的老婆,而且,他们有贺子强和贺子英两个孩子呀。再说,贺三有什么理由希望母亲自尽呢?最后,贺曙光通过仔细分析甚至动手做了模拟实验,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母亲赵兰香其实早就准备好了。从二伯伯那里低头跑回来后,把门一关,想都不想,直接把早已准备好甚至连活口都打好的绳子往脖子上一套,然后准确地挂在早就准备好的钉子上,就是平常挂干木棉花的钉子。等贺三到门口的时候,母亲或许还有意识,但已经说不出话,弄不出任何的响声。或许,当时母亲是多么希望贺三能砸门进来呀。如果当时贺三一回来就立刻砸门,而不是坐在门口吸土水烟袋,那么,母亲就不会死了。 贺曙光后来还与戚福珍分析,母亲是孤独死的。母亲来罗沙村十几年,其实是个性压抑的十几年。作为后归婆,她在村里没有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人,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都要小心翼翼。继父贺三太老实,关键时刻不能站出来护着自己的老婆。就说那天下午吧,贺老二失态说了那些非常不得体的话的时候,如果贺三能站出来打贺老二,哪怕是骂贺老二,那么母亲也许就不会那么坚决地去死了。但是,贺三连屁都没有放一个,所以才让母亲彻底灰心彻底绝望了,让母亲思想转不过弯来了,让母亲感觉自己没有脸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她肯定从心里感觉贺老二骂得对,她确实是扫把星,确实总是祸害自己最亲的亲人,为了不再祸害他们,还是自己死了为好。 贺曙光还很自责,觉得母亲孤独他有责任。自从有了贺子强之后,他与母亲的感情也渐渐疏远,总感觉母亲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弟弟meimei身上了,放在他身上的越来越少,最后,竟然连话也很少对母亲说了。贺曙光现在想想,自己嫌mama关心他少,但是他又有多少时间是关心自己的母亲的呢? 人死不能复活,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戚福珍不是嘴巴上安慰贺曙光,而是拿出实际行动。母亲出殡之后,戚福珍就一直在这边生活。他们没有举行任何的仪式,甚至连说都没有说一声。仿佛一切都不需要说的,他们本来就是夫妻了。现在回头看看,也确实是这么回事。他们已经领取结婚证了,已经是合法的夫妻了,有权利住在一起。不过,戚福珍当时并没有考虑什么权利,只想到了义务。觉得自己有义务到这个家来生活,帮助贺曙光一起来共同支撑起这个家。在这一点上,七叔公和七叔婆的表现令人敬佩。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不仅戚福珍一天到晚在这边忙,就是七叔婆本人,也经常过来帮助料理,对戚福珍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种支持的态度。 赵兰香死了之后,村里人才开始念叨她的好。说这个后归婆是全村最贤惠的婆姨。任劳任怨,生儿育女,从来不嚼口舌搬弄是非,从来不参与议论张家长李家短,在任何人面前总是保持低眉顺眼,生怕得罪人家。就说她晒的木棉花吧,谁想要的时候都可以来拿,谁来拿她都大方地给,态度没有丝毫施舍的意思,倒像是别人施舍了她。可惜,当人们发现这些的时候,这个让村里大多数人叫不出名字的后归婆已经不在人世了。于是,人们在深感失落的同时,普遍都有些自责,都在默默地反省自己过去的言行,怀着多少有些羞愧的心情回顾自己当初说的那些完全莫须有的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