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21节 (第2/2页)
但不管怎么说,大战在即,最忌讳的就是麻痹大意。 很多时候,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轻敌,因此,他放下杯子,郑重其事地问道:“胜运,按你的意思,我接下来该怎么做?” 蔺胜运沉思了一下,道:“我个人认为,接下来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引起高书记的注意,只要高书记欣赏你,滨海市市长的宝座就非你莫属。” “关键是高书记的工作不好做。”周黎明向蔺胜运透了实底。 “高书记的工作是不好做,但你可以做另外一个人的工作。” “谁?” “朱民生。” 021意气相投 朱民生是省委办公厅副秘书长,而且是省委书记高建国专程从淮海省带过来的心腹手下。 官场上的任何故事,都富有传奇性的色彩,朱民生能够成为高建国的心腹,继而从淮海省带到东山省出任省委副秘书长,也是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 朱民生在认识高建国之前,只是淮海省省委机关报《前沿阵地》的副主编。 作为记者,而且是省委机关报《前沿阵地》的副主编,在竞争激烈的新闻行业,要想扬名立万闯出一番天地,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所以,工作之余,朱民生把别人打牌逛舞厅洗桑拿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看报上,天文地理、政治历史、三教九流、阴阳八卦,没有他不看的,课本上的东西他看,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他也看,而且边看边反思。 长期的读书思考,让朱民生的写作才能得到了极大提高,潜力充分彰显出来。他的消息、通讯、散文、杂文全面开花,在报纸、杂志上连篇累牍地登载了出来,而且题材新颖,文笔老辣,分析问题深刻到位,见解非常独特,拥有众多的读者群,一时间成了省内外的名记者,著名主编,知名作家。 也就是在这一年,淮海省的政坛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中央全国范围内交流了一批省部级干部,其中就有现任东山省省委书记,时任淮海省省长的高建国同志。 在那次省部级干部交流中,淮海省的前任省长被交流到华南某省出任省委书记,高建国从西北某省调到淮海省出任省长。 高建国在下派到地方之前,曾经在北京某社科院任职多年,对理论研究情有独钟,特别关注事关重大国计民生的应用性理论问题。 所以,他到淮海省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视察社科院、新闻单位、高等院校等理论文化部门,并特别重视朱民生主编的省委机机关报《前沿阵地》,出任淮海省省长时间不长就亲自视察了作为党的喉舌的《前沿阵地》,而且在视察的时候指出,省政府机关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基础上,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深刻剖析自己存在的问题,思考淮海省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找准症结,痛下决心,彻底改变机关的衙门作风,做好服务,改变淮海省的投资环境,迅速弥补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这是高建国出任淮海省省长所做的第一个大规模的举措,省政府各机关闻讯后迅速行动了起来,随后省委机关也加入了讨论,并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铺开。 省委宣传部也不敢怠慢,要求《前沿阵地》配发一组评论,为这次活动造造声势,于是,报社就组织了一批文笔比较好的记者、编辑,每人领一篇任务,写好了再统一汇总,按期刊出。 可以说,全省所有的机关干部几乎都要看这片文章,对于那些抽调过来的记者和编辑来说,写好了不仅可以扬名立万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且可能引起领导的赏识,一旦得到领导的赏识,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也就变得多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