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节 (第2/2页)
里’一个人在‘岸上’比较好。”陈大富说。 陈大富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老排长”和徐惠敏也在场,他们也认为陈大富说的对,劝刘梅花要慎重。 陈大富见有“老排长”支持,胆子更大了一点,继续说:“我这个队长是聘任的,其实就是临时工,说没有了就没有了,一点保障都没有。如果你也丢了公职,万一哪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公司不聘我了,孩子咋办?” 陈大富说完之后,还使眼睛瞅着张新江,希望“老排长”这时候能帮着他说两句。陈大富知道“老排长”的话比他管用。 果然,张新江说话了。 张新江说:“是啊,现在政策变化快,谁也吃不准,就是我这个半吊子副处长,也没准哪一天说被撸了就被撸了,自身难保呀。” 徐惠敏也说:“就是。” “所以要抓紧时间挣钱呀,”刘梅花说“如今是商品经济了,什么都没有钱可靠。只要有了足够的钱,什么老保不老保,有钱就有保障。我这些天在琢磨着,如果我来了之后,把家支撑好,让陈大富自己拉一个工程队,什么聘任不聘任,咱自己聘任自己,说不定一年就能挣个十万八万,不是什么都有了?” “自己拉一个工程队?”张新江问。 陈大富也把眼睛瞪得像牛卵子。 “是啊,”刘梅花说“再说了,我这几天在东门转了转,深圳赚钱比内地海多了。只要不怕吃苦,实在不行我在东门开一个小吃店也能养活自己。” “自己拉工程队行吗?”陈大富自己开小吃店不感兴趣,对自己拉工程队显然很上心。他这句话不是疑问,而是询问。不是问刘梅花的,而是问“老排长”的。 “老排长”没有说话,也没有看他们几个,而是自己低下了头,摸出一根烟,没有顾得上给陈大富让烟,自己就点上了。 刘梅花陈大富还有徐惠敏一起看着张新江,仿佛在等待他在做出最后的指示。 大约等到一根烟快抽完了,张新江在烟灰缸里面把烟灭了,然后才抬起头,扫视了一遍几个人,说:“按说如今私人拉工程队承包土石方工程政策上也是允许的,其实鹏建公司下面好象就有几个工程队是私人承包的,但是拉起一个队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要有一笔资金。至于工程方面麻,估计一两年之内我还不会被撸掉,多少还能关照你们一些。做得好,可能还真象大嫂说的,一年挣个十万八万没问题。” “这么多?”徐惠敏问。 张新江看看她,没有回答她的问题,继续说:“但是启动资金从哪里来?” “我能凑三千。”刘梅花说。 “我们家也能拿出五千。”徐惠敏说。 “哪能拿你的钱”刘梅花说“你马上就要生孩子,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张新江说:“全部拿出来也不够啊。” “要多少钱?”刘梅花问。 “怎么着也得五万块吧。”张新江说。 “这么多?”徐惠敏又吓了一跳。 当时“万元户”都是凤毛麟角,五万元刘梅花不要说没见过,听都没有听过。 “挂靠在公司就要先交一年的‘挂靠费’”张新江说“至少两万吧,还要租一些设备呢,还要买一些七七八八,没有五万块是搞不成的。” 陈大富这时候瞪着刘梅花,没有说话,那意思是说:你看,不成吧。 “那我也要来。”刘梅花说“来了以后再慢慢想办法,就是拉不成工程队,也可以做其他事,反正我怎么着也不会一月只挣七十二。深圳的机会总比内地多,再说惠敏马上就要生孩子,我来了也好有个照应。” 刘梅花这样一说,陈大富就无话可说了。他总不能说不让刘梅花来照顾徐惠敏的月子吧。 就这样,刘梅花执意来到深圳。 刘梅花先是自己一个人来的,两个孩子最小的也上小学了,托家里人照顾也能对付。 刘梅花来了之后就真的照顾起徐惠敏的月子来。不但照顾徐惠敏的月子,也顺便照顾起陈大富和张新江。 刘梅花很会过日子。她发现深圳的荤菜并不比内地贵,但是蔬菜却贵很多。于是刘梅花就注意打听,打听出菜市场的蔬菜都是从布吉农贸市场批发来的,她就抽空跑了一趟。到布吉一看,价钱比菜市场便宜一半。这下好了,刘梅花每天骑自行车到布吉农贸市场买菜,一个月下来居然省下一百多块钱,比在内地当老师的工资都高了。 徐惠敏满月的时候,刘梅花跟“老排长”和陈大富商量,自己干脆给工程队的食堂送菜,价钱跟菜市场一样。 “那能赚多少钱。”陈大富说。说的有点不屑一顾。 刘梅花拿出那一百多块钱,摊在饭桌上,说:“我们几个人吃饭,我这一个月都省了一百多,你们工程队几十个人吃饭,一个月能省多少?” “老排长”和陈大富都是财经学院毕业的,不管学习成绩如何,这个帐都会算。 “能行吗?”陈大富问张新江。 张新江问刘梅花:“价格相差到底多少?” “正好一半。”刘梅花说。 “多少?”徐惠敏问。徐惠敏怕是自己生孩子把耳朵生背了。 “一半。”刘梅花说。 张新江和陈大富对了一下眼,微微点点头。 陈大富说:“反正来都来了,那就试试吧。不过我可说好,你决不能扣斤克两,我可不能让工友戳脊梁骨。” 刘梅花笑了。说:“放心,我保证比那些菜贩子实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