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_卷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四 (第11/11页)

他的儿子哀哭,说:我看着他出去,不会再见他回来了!晋人一定会在睛山抵抗的,我在那儿给你收尸吧!孟明果然大败,秦军在这里覆没。蜻水又北流,左边汇合了西水,乱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千蜻之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南方的千蜡之山,往北流,弯弯曲曲地穿过两条古道。汉建安年间(196 一220 ) ,曹cao西征巴郡、汉中,因怕南路太险,所以在北边另开了一条路,此后往来旅人大都走这条路了。现在山边靠近路旁有石碑,碑文说:晋太康三年( 282 ) ,弘农太守梁柳修复旧道。太晴以东,西蜻以西,分明不止一座蜻山。西边有两块岩石,又往南五十步,溪边有《 恬漠先生翼神碑》 ,这位恬漠先生大概曾在山里隐居过。水往北流,注入河水。河水两岸都是山,峰峦巍然高耸,群山翠色重重,上接云霄。郑玄按《 地说》 :河水东流,穿过砒柱,冲激着阻碍水流的礁石。今天所谓的砒柱,大概就是这些礁石了。砒柱应当在西河,不大清楚。我认为,郑玄说得不对,西河并没有相当的山。从砒柱以下,五户滩以上,其间流程一百二十里,河中礁石参差屹立,势与岸上陆地相连,大概也是大禹开凿过疏通河水的,想来就是所谓阻碍水流的礁石了。这里的山虽然开凿过,但仍梗塞着湍急的河水;巨狼冲激礁石,腾起一片云雾,汹涌的旋涡狂奔怒溢。这一段共有十九处礁滩,水流又快又急,形势与三峡相似,触礁破船,自古以来就使人畏惧。汉鸿嘉四年(17 ) ,杨焉说:从河中上行或下行,苦于砒柱太狭,可把它凿宽一些。成帝于是就叫杨焉负责开凿,但刚,凿到水面以下,就凿不下去了,水流反而更加湍急凶猛,危害比往常更大。魏景初二年(238 )二月,明帝派都督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慈,率领五千人常年进行治理,清除河道中的阻塞。晋泰始三年(267 )正月,武帝派监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率领工人五千余去治理河中险滩。这件事见于《 五户祠铭》 。以后虽然世世代代都要加工治理,但水流还是奔腾澎湃,波涛汹涌,商船到了这里,很少不望险踌躇,深感渡河的艰难的,所以有多峡多滩的老话。五户是滩名,那里有一座神庙,通称五户将军,也不知是怎么来的。

    又往东流过平阴县北边,清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清水发源于清廉山的西岭,世人也叫清营山。水往东南流出山峡,山峡左边有城,是古代驻防的关隘。清水流过关南,往东流经皋落城北边。服虔说:这是赤狄的都城。世人叫它倚毫城,大概是因为读音相近,辗转失实的结果。《 春秋左传》 说:晋侯派遣太子申生去攻打东山皋落氏,指的就是这里。清水与倚毫川水汇合,倚毫川水发源于北山矿谷,往东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往东流经清廉城南边,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南溪水。南溪水发源于南山,往东流入清水。清水又东流,与干枣涧水汇合。涧水发源于石人岭脚下,往南流,俗称扶苏水,又往南流过jianian苗以北的马头山,也叫白水原,往西南流经垣县老城北边。《 史记》 :魏武侯二年(前394 ) ,在安邑、至垣筑城,说的就是垣县。水往西南流,注入清水。这条涧水呈乳白色,起初与清水汇合时,一边水白,一边水蓝,水色截然不同。清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壶城东边,就是垣县的壶丘亭。晋把宋的五位大夫迁到那里居住。清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与教水汇合。教水发源于垣县以北的教山,往南流经辅山。山高三十里左右,山上有水源,不知有多深;山顶周围五六里,草木稀少。《 山海经》 说:孟门东南有平山,水就发源于山上,潜流到山下。辅山又在王屋山近旁,想来可能就是平山。水往南流经鼓钟上峡,成为一道高达五丈的瀑布,倾泻入深渊中。两岸高峭极了,巍然直上,陡峻如壁;断崖凌空高举,高达百余丈。峰岭上青松罗列,岩壁上赤石高悬,其间参差错落地长着些苍翠的柏树,互相映衬,色彩鲜丽分明,望去就像图画一般。山涧宽约十来步,往南流经鼓钟川,分成两条。一条往西北流,一百六十里左右的流程间,高山深谷东回西转,山径崎岖,只能通过单人独马。现在闻喜县东北的谷口,还留有乾河里老沟,但今天已不再有水了。另一条流经冶官西边,世人称为鼓钟城,城旁还可以捡到当时留下的铜屑和铜钱。城西山冈下有一股大泉水,西流注入山涧,与教水汇合,潜入岩下,南流到下峡。《 山海经》 说:鼓钟之山,神抵帝台在这里邀请诸神饮宴,指的就是此山。水从地下重又冒出地面,往南流到西马头山,东流为山坡所阻,又潜入地下,往南流了十余里,重又冒出。此水又称伏流水,南流注入河水。《 山海经》 说:教山是教水的发源地,南流注入河水。这条水冬季枯涸,夏季才有水流通,实际上是一条枯水河,现在世人还把它叫干涧。河水又与吵水汇合。吵水发源于新安县青要山,现在称为疆山。水往北流,注入河水。《 山海经》 说:青要山是珍水的发源地,说的就是这条水。河水又东流,正回之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骤山,是疆山东边的丘陵。水往东流,民间称为疆川水,与石瓜畴川汇合。这条水发源于西北的石涧中,往东南流,注入疆川水。疆川水又往东流经疆冶铁官东边,往东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汇合了庸庸之水。这条水发源于河东垣县的宜苏山,俗称长泉水。《 山海经》 说:水里有很多黄色的贝类,是伊、洛二水的门户。水往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北流注入河水,一条又往东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往东流经平阴县北边。《 地理风俗记》 说:河南平阴县,从前是晋阴的地方,阴戎就定居在这里。又说:位于平城以南,所以叫平阴。这是三老董公向高祖进言的地方,陆机所谓白发满头的董史,在我们平阴出谋划策,就是指这里。魏文帝把它改名为河阴。河水又与潇水汇合。漫水发源于垣县王屋山西边的海溪,在两山之间往东南流经一处老城,就是爆关。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 ) ,派司空王梁去北方驻守爆关、天井关,攻击赤眉军的别校,逼使他们都投降了。献帝从陕北渡河到安邑,往东出了潇关,说的就是此关。爆水往西转弯流经关城南边,流过积关南边,又流经苗亭西边。苗亭就是周朝时的苗邑,又东流注入河水。《 水经》 却说是清水,不对,那实际上是涤水。

    又往东流到邓城。

    邓城在洛阳西北四十二里,就是旧时的邓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