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_第一章地缘政治学的历史与观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地缘政治学的历史与观念 (第10/22页)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战略。中国对外界的呼声反应迟缓,官员与外界的交流也不畅通,只是一再声明“为了防御”美国军方对此不满意。关于中国军队建设的目的,他们需要更多信息。虽然他们有窥探的嫌疑,但也有充足理由:历史已反复证明,在误解中更容易发生战争。或许,日本防卫省防务次官增田好平可以替中国回答这个中国不便回答的问题。2008年2月,增田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怀疑中国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战略或者国防战略,中国的军力建设好像只是解放军不同兵种在为自己争取更好的装备。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希望事实不是这样。http://news?china?com/zhcn/international/1000/20080204/14658994?html。采访者是平可夫。

    增田好平把国家战略简化并等同于国防战略。地缘政治学当然不限于军事问题,但也可以从中窥豹之一斑。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高层想法属于高级机密。即使中国真的制定了国家战略,也不一定会公开——虽然和平的、防御的战略没有不可公开的理由。国家战略这样的大框架比较容易被外界感知。日本军方密切注视和研究中国的一举一动,关于中国的国家战略应该有比较准确的信息和情报。在国内的公开出版物中,没有官方关于国家战略或地缘战略的资料,学者也很少发表有关大战略的研究成果。了解中国决策层的人也许会对增田好平的评论不屑一顾。但中国普通人很难获得关于自己国家的真实信息,增田的观点至少可供中国一般研究者参考。

    想了解中国战略的还有其他国家,这很正常。尽管中国官方一再强调中国的和平愿望,但美国军方总是想了解更多。他们想知道中国的战略,中国将如何使用日益增长的实力。这一招让美国占了先手。不过,即使中国真的有战略,美国的要求永远都不会结束,因为中国总会有一些美国想知道却不知道的东西。美国自己的战略是公开的,有时并不讳言野心。同时,美国更把它描绘成和平的维护者和缔造者,在这方面比中国的宣传成功得多。但美国的可信度很低。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大规模入侵别的国家这种事,基本都是美国干的。至于中国在发展什么样的武器并不特别重要。在军事上,进攻与防守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如果可以用民航飞机撞击大楼,用间谍飞机撞落战斗机,还有什么不可以用来进攻?在核武时代,常规武器的些许发展能起到多大作用?所以,进攻与防守的区别在使用者的动机,而不在武器本身。

    中国正在“摸着石头过河”军事问题或许有保密的必要,不能让外人知道,尤其在实力和自信心不足的时候。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较容易被感知的方面,中国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战略倾向。

    在另一方面,详尽的国家战略不是特别重要。历史总有许多偶然,不会按照人们的美好设想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是依据一项事先制定的大战略(grandstrategy)大战略是比较详细、全面的国家发展规划,不限于经济内容,也不仅是一两句口号,尽管这样的口号对指明国家发展方向是非常有用的。“国家战略”和“大战略”在此可互换使用。而发展起来的,今后大概也不会有。即便如此,框架性的国家战略是极其必要的,尤其在国家的转型或动荡时期。一个国家没有发展方向就很容易走上岔路。大战略可以为国家指明发展方向,在公开的讨论中不断修改和调整,并获得民众对发展方向的认知和支持。在研究和讨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许多模糊之处得到明晰,不足之处得到改正。对大战略的公开讨论可以培养民众的公民责任。一个国家有公民责任感的民众越多,责任感越强烈,国家的基础就越雄厚,前景就可能越美好。国家的强盛就是在偶然之中由这些有责任感的公民推动的。满足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意图的希望倒在其次——但绝非不重要。

    均势的三种模式

    国与国之间的状态有战争与和平两种,包括冷战与冷和平。战争的种类有很多,和平也有不同的和平。就其原因而言,和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罗马治下的和平(PaxRomana),即一个强大的帝国主导着国际关系,控制着发动战争的权力。罗马治下的和平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天子脚下的和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因为诸侯是天子分封的,诸侯的权力来自天子。天下有道时,天子不仅发起征伐,也制定礼乐(类似现代的国际行为准则)。罗马治下的和平也不同于现代国家垄断国内的暴力,因为它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国家使用暴力,也不能让其他国家接受自己的军事行动都是合法的。有人声称冷战之后的世界是美国治下的和平(PaxAmericana)。美国的权力不是来自道德或法律,而是军事和经济。美国的海外干涉不是为了维护正义,或是利他(虽然有时会间接产生这两种结果),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和威望。

    国际和平的另一个原因是均势。均势是在一个区域内或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拥有对另外国家或国家联盟的明显军事优势,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发动战争。均势在欧洲的历史上发挥过很大的作用。欧洲有几个大国,它们的人口、面积、发展水平,乃至文化都没有悬殊差距,比较容易通过建立某种组合来互相牵制。几个实力相近的国家是均势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欧洲的俄国是个例外。俄国的发展水平落后,但是通过人口和面积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劣势,使它有能力参与欧洲的大国游戏。均势一旦被打破,欧洲就会爆发战争,或者战争的结果证明原来的均势只存在于一般人的想象之中,有眼光的战略家已经看出其中的破绽。欧洲之外没有良好的均势条件,因此均势很少是其他地区传统的国际关系状态。

    在均势受到破坏,而某一大国治下的和平尚未到来时,很容易爆发战争。均势通常是在战争各方打到精疲力竭之时得到恢复。在过去数百年中,欧洲没有产生过大国,最强大的国家总是受到牵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原因是战场不在它的国土上,使美国尽得渔翁之利。美国维持均势的方法也与欧洲不同。

    a?均势思想的发展

    均势是“权力均衡”(balanceofpower)的简称。至少需要三个国家才能形成均势。它们中的几个合作或联合,以期制约、抵消它们认定的来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