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_第六章地缘大战略本及冲绳:东边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地缘大战略本及冲绳:东边之 (第3/13页)

续据有琉球。原因是日本只来了一支占领军,没有分割它的土地,同时也得益于岛国土地很难再被分割的事实。

    日本是典型的边缘国家,在地理和文化上都是如此。在地理上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边缘。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文化边缘地位。它原来是中国文化的边缘,现在是西方文化的边缘。日本位于边缘位置的原因是它愿意把外来文化作为主流文化。这个说法不否认日本很好地保留了本土文化。在保护本土文化方面,日本做得比中国好得多。甚至可以说,东亚古代文明的根现在在日本。这个事实表明,在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如果没有毁灭本土文化的强硬政治决心,本土文化、乡土文化完全可以生存下去,枝繁叶茂。

    岛国的地理位置是日本的优势,也是日本不可弥补的劣势。日本不可能保持英国式的“光辉孤立”因为美国不允许。日本也不可能成功地玩弄英国式的均势,因为东亚大陆没有太多的空隙供它上下其手。况且日本也不是玩弄均势的高手。中国统一而又繁荣的时候,欧亚大陆东端只有一个大的国家,几乎是铁板一块,无隙可乘。分裂的朝鲜半岛不能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也不可能倒向日本,因为日本不能得到半岛南北的信任。因此,在东亚大陆上不存在均势——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日本只是美国维持东亚不平衡“均势”的一个棋子。孤立的日本只能依附某个大国。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仍将是美国的附庸。

    挥之不去的上岸情结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缺乏资源的岛国,那里的人们有强烈的危机感。岛屿不能带给他们安全感。在过去200多年,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事务一向冷眼旁观,保持它的离岸平衡手的地位,直到大陆上的均势可能被打破。日本不同于英国。只要具有一定实力,它总想登陆,有很强的“上岸情结”一个在地理上处在亚洲边缘的岛国,如果想主导亚洲大陆的事务,而不是起离岸平衡手的作用,只能像美国那样建立众多的军事基地,与众多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在目前,日本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不会得到美国的批准。

    岛国是孤立的,而大陆国家拥挤在一起,会产生很多争执。当大陆上的纷争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常常需要外部力量来解决。强大的岛国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以保持大陆的均势,也为自己带来安全。但岛国直接入侵大陆往往会遭遇失败。比如,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法国统一,英军退出法国(暂不包括法国于1558年收复的加莱港)。此后,英国对欧洲大陆不再有领土要求(1704年占领至今的直布罗陀是个例外)。日本在1945年战败,几乎丧失了1895-1945半个世纪的全部侵略成果。美国在朝鲜和越南也都没有获胜,在越南没有站稳。

    日本一直有强烈的“上岸”冲动。朝鲜半岛是它登陆的第一站、通向中国的跳板。日本向朝鲜半岛的扩张始于公元4世纪末。那时,它在半岛南部建立了殖民地,支持百济对抗新罗。唐朝时,新罗是唐朝的盟友。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朝海军和日本海军在半岛西南的锦江(白江)口开战。唐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焚四百艘,海水为丹”《新唐书?列传?刘仁轨》,4083页。“带方州”在今平壤以南,汉时称带方郡。这次战败后,日本开始向大唐学习,开启了中国官方媒体和教科书中歌颂的中日友好史。日本至今仍然保留了许多唐朝文化的特点。

    这是中日两国第一次交战。此后900多年,日本不敢北上登陆。直到丰臣秀吉(1536-1598)统一日本,日本才又一次向大陆扩张。明朝末年(1592-1598),中、日两国的军队再次在朝鲜半岛交战。这场战争是万历皇帝晚期的“三大征”之一。那时,明朝已经不可挽回地衰败了。按照中国王朝的兴衰周期,它也到了彻底衰败的时候。国内当然已经动荡不安;在边境,努尔哈赤正在东北积聚力量。但明军仍然有一定的战斗力。实际上,进入朝鲜半岛的明军是一支多国部队,不仅有大量的朝鲜士兵,还有来自暹罗和琉球的军人。盟军的人数(7?5万)大约只有日军的一半。他们阻挡了日军向中国方向的推进。中国正统史学界一般认为日本两战皆输。黄仁宇认为两场战争(1592-1593,1597-1598)实为一场,中间隔了一个奇特的议和期。那时,明朝已到了末年,非常腐败,无力获胜,当它再次准备议和时,丰臣秀吉病死,战争不了了之。见《剑桥中国明代史》第九章“龙庆和万历时期”614-621页。

    丰臣秀吉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鼻祖。他明确提出先占领朝鲜半岛,进而侵占中国的战略。他的想法成为日本的战略文化遗产。从19世纪末到1945年,日本一直试图完成这个古老的方案。在欧洲,拿破仑和希特勒都试图通过“封锁”政策,压迫岛国英国屈服,但都没有成功。在日本,丰臣秀吉的政策路径截然相反,从岛国向大陆进攻。在二战期间,日本形成了一个从朝鲜半岛到中南半岛的封锁线,来封锁中国。岛国长期占领大陆国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虽然当时的中国贫穷和腐败,但日本仍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这个任务。

    19世纪末是西方帝国殖民扩张的最后时代。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初就走上了军事扩张之路,首先在太平洋,1875年,日本占领琉球群岛和千岛群岛,1876年,占领位于日本东南1300多公里处的小笠原群岛。然后,日本在19世纪末提出“大陆政策”把炮口转向亚洲大陆。1894年,中日打了第三次战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此后备受日本的侵略和压迫,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这段历史为大多数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中国人所熟知,不必细说。所以,第三场战争持续的时间最长久,对中国的危害最大。

    在唐、明、清三朝,中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打了三场战争,前后跨度1300多年。这三场战争有几个共同特点:(1)日本都想以朝鲜半岛为登陆跳板,进而攻击中国;(2)日本都利用了半岛上的内乱作为出兵的理由,中国都是被动应战;(3)双方同时展开海战和陆战,这种作战方式在中国战争史上并不多见。又,日本发动三场战争的时机都很类似: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之后,日本开始走向强大。第一场战争是在大化改新(645年)之后,日本学习唐朝的典章文物,仿照建立了一整套律令和官僚制度,国势初盛。第二场战争是在日本首次统一之后,实施自由贸易,崇尚武士文化,国势再盛。第三场战争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学习西方的文化技术,建立了现代工业和军队,国势三盛。可以说,日本强大后必定会向大陆扩张。只有第三次大陆没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