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_第八章破碎地带:南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破碎地带:南边 (第1/14页)

    第八章 破碎地带:南边

    破碎地带的范围和成因

    发明“破碎地带”概念的是英国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詹姆斯?菲尔格里夫(1870-1953)。他在1915年出版的《地理与世界大国》中,把破碎地带定义为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国家。实际上,破碎地带就是没有权力的地方,既没有海权,也没有陆权。因为没有权力,这一地带在内部纷争和外力撕扯的共同作用下四分五裂。破碎地带以中东为中心,向东沿着欧亚大陆南岸延伸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在那里分为两岔。北线经过阿富汗到中亚五国,南线经东南亚、台湾海峡到朝鲜半岛。以中东为中心,向西也分为两岔。南线沿着非洲大陆北部向西,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北的所有国家;北线经土耳其到巴尔干半岛。欧亚大陆的南边是破碎的地缘政治地带。

    这一条海岸线上有一个天然的分界点,这就是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以东是东南亚,是中国的邻国,距离中国较以西的各国为近。在马六甲海峡以西基本上都是穆斯林国家,以阿拉伯人、突厥人和波斯人为主。它们都自成一体,彼此联系不很密切。在本章的论述中,欧亚大陆南边到马六甲海峡为止,也不包括海峡以西的缅甸。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论述的连贯性。

    在21世纪之前,人们常说,从中东到中亚的欧亚大陆南侧有一个“不稳定的弧”组成这个弧的都是伊斯兰国家,被西方认为是动荡区域。在苏联解体之后,以车臣为首的北高加索地区的确是俄国流血的伤口,也是西方关注的热点。在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不稳定的弧”这个说法就消失了,似乎美国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和平。美国人不提这个“弧”其他人也就忘记了。但这个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一点都没有减少,甚至变得更加复杂了。在弧内的其他地方,阿以冲突没有解决,中东和平一如既往遥遥无期;伊拉克库尔德人要求独立的呼声更高,与土耳其的库尔德人遥相呼应,土耳其军队跨过边境实施打击;美国怀疑伊朗支持伊拉克游击队,而伊朗又坚持它的核计划;在沉寂了几年之后,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从美军的打击中逐渐恢复过来并发起新的攻击;美国试图在中亚复制它在东欧导演的颜色革命,但进展似乎并不顺利,中亚逐鹿正在暗中进行,除了老的游戏者之外,印度也越过巴基斯坦在中亚设立了军事基地;目前倒是车臣的局势暂时比较安静,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次爆发。

    这个不稳定的弧固然有它不稳定的内部原因,比如民族的压迫、专制政权的压迫、青年人口比例高而经济却不景气,等等。如果放长眼光看,可以看出它是历史延续,是大国角逐的后遗症和并发症,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1000多年信仰冲突在近代的激化。美国人是踏着英国人的脚印进入中东的——从以色列到伊拉克,莫不如此。当初英国在中东乃至中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阻止俄国南下,美国则沿着阿拉伯海的北岸遏制苏联。冷战之后,美国没有完全取消这一目标,反而因此向北推进,其战略目的也从俄国扩大到中国和伊斯兰教国家。美国入侵伊拉克,不仅仅是为了霸占那里的石油资源,卡住石油消费国的脖子,还试图在中东的伊斯兰国家中建立一个民主样板。在美国的国际政治词汇中“民主”只是美国政治模式的代名词。

    不稳定的弧是破碎地带的缩小版,主要在中东两侧的穆斯林国家地带。但破碎地带的范围更大,向东延伸得更远,断断续续到东北亚。破碎地带上大部分仍然是穆斯林国家。它们是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灭亡之后留下的碎片。苏联帝国解体之后的碎片中包括中亚国家——也是以穆斯林为主要居民的国家。东南亚在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区的东部。那里有一些宗教冲突,但破碎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上的。热带、亚热带的崇山峻岭以及大洋中的岛屿,造成了地理和心理的分裂状态。朝鲜半岛的分裂与对立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暂时看不到统一的前景。

    破碎地带的成因有强大的宗教因素。印度次大陆北部和地中海东岸是世界宗教的两大发源地,两地之间的伊朗高原则产生过祆教、摩尼教。现在,这一带仍是世界上宗教情感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宗教冲突、教派冲突是许多地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内部也是分歧众多,不能团结。破碎地带还是帝国灭亡后的产物。早在数千年前,北方的入侵者就源源不断地南下征服了。近2000多年,那里不仅有过本土的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还曾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帝国的殖民地。帝国的记忆不会轻易消退,富饶的石油必然引起争端。温暖的南方海岸还是俄国南下和英国、美国北上的着力点。所以,那里还因为受到两个方向的挤压而破碎:俄国或苏联由北向南,英国和美国由南向北。

    中东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热点地区。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世界的冲突从来没有中断过。整个地区常年处于战争或战乱状态。犹太-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最明显地体现在中东。在政治上,一些中东伊斯兰国家是美国的盟友,但在文化上则是对立的。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试图开创与伊斯兰世界的新时代,这个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要见到效果,恐怕需要数十年的不断努力。如果中东没有和平,就不能平息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源头,受它影响的地区就难以稳定。

    在破碎地带上有几个较大的国家: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伊朗是波斯帝国的故土。它现在有野心成为地区大国和伊斯兰世界领袖,正因核开发计划与美国对抗。巴基斯坦以对抗印度的军事压力为立国之本,这是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形成的特点,在两国取得实质性和解之前不会改变。印度虽然较大,却难以成为独霸一方的大国。印度的扩张一定会遭到邻国的抵抗。它可以在远处建立军事基地,却很难影响本地区。此外,伊朗和巴基斯坦还不是地区的稳定力量。它们分别是美国和恐怖主义的打击目标。两国的现状更增添了地区的不稳定性。

    破碎地带一直向欧亚大陆的中心延伸。在破碎地带的这一部分是中亚五国,过去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美国、俄国和印度在那里驻扎军队。不过,五国都是内陆国,现在受海外的影响较小,因此相对稳定一些。中亚最繁华的地区在费尔干纳盆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