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为云二 (第3/4页)
上前请罪,赵桓“噗嗤”一笑,道:“王执政直来直去,有军人气度,好!其他人也都起来吧!” 稍微顿了顿,赵桓接着说道:“现在不讨论宰执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朕只想知道怎样才能平息这件事情!” 没有人说话,因为他们代表军政两方,都是实际上的当事人,有些话不好说,有些话不能说,只能等待圣训。 赵桓起身,走下来,道:“其实,有些话朕早就说过,也许宰相、执政忘记了,朕就再说一遍。朕承祖宗基业,当与英才共治天下!着各级官员,安民保境、理事办差当以实际情形为准绳,一切从实际出发,切莫墨守陈规、不思进取!朕之大宋,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万民安乐祥和之大宋也!” 宰执们都在回味赵桓的话,赵桓忽地停住,道:“鲁国公驾鹤仙游,执政空缺已久。传旨:秦桧迁尚书左丞,签书枢密院事张浚,转尚书右丞;韩世忠签署枢密院事。可有不同意见?” 这个时候,除非是集体反对,否则,皇帝任命执政是绝不允许遭到任何质疑的。李纲等人还平常,只有何栗面色不太好看。赵桓瞧在眼里,暗中思量着何栗的心思。 何栗以文官出任枢密使,由于不熟悉军方情况,事权向王禀、张浚两人那边倾斜,可以说是一位弱势的枢密使。这次文武对立的事情,何栗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他是军方长官,按理应该为军方撑腰,但是他的权利却被同僚侵夺,更愿意军方势力弱一些,那样他的权利才能得到保证。正所谓左右为难,想那么做,偏偏又说不出口。 赵桓用人,没有条条框框,就是要把合适的人提拔到相应的岗位上来,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通过保持宰执的稳定,来稳定朝政,进而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进行。李纲敢于任事,才学修养都好,找一个这样的人,确实不容易;张邦昌本人也有过人之处,又是和香的父亲,要他待在右相的位置上,就是为了保持政局的稳定。不轻易更换宰相,执政个别位置稍作调整,对政局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何栗不是一位合适的枢密使,但是现在这个时候,只能用他,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做皇帝,尤其想做一个好皇帝,更不能想怎样就怎样了。 五月十四,大宋帝国议政院召开正式会议。会议第一天,官家并没有依照惯例参加上院的讨论,而是来到下院与代表们见面,宰执们也都来了。赵桓进入会场的时候,发言的代表说了那么一句“今日之事,宰执难辞其咎”接受代表们行礼,赵桓到了正中间的位置上坐下,身后的汴京风月九连屏风,金碧辉煌,彰显着他无上的地位。 那位代表接着发言,已经不像开始时那么流畅,也许是顾忌在场的宰执。说了几句,顺溜多了:“煽动文武对立情绪的人,其心可诛;纵容这种言论蔓延的人,其心可诛;冷眼旁观者,其心可诛。陛下乃万世之明主,欲建万世之基业,宰执理应鞠躬尽瘁,尽心国事,在下倒要问一声,京城谣言四起,难道宰执就没有一人听说此事?在下还想知道,既然知道了此事,为何不闻不问?宰执欲置陛下于何地,欲置祖宗江山于何地?提请诸位任兄,扪心自问,是不是应该弹劾宰执?” 民心不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仅从这一点来说,就很可欣慰呢! 赵桓似乎不经意地扫过几位宰执的脸,李纲正襟危坐,不为所动;张邦昌手抚须髯,似有所思;秦桧宽容地笑着,张浚面色赧然;何栗愤怒难座,王禀面冷如霜,韩世忠做了执政,依然保持着武将的威仪,身体笔直如苍松翠柏。现在这些人,赵桓还是满意的,岁数还不算太老,正处在最好的时期。 那人说完话,下台的时候,引来满堂喝彩,宰执们也在鼓掌,面子上却不好看。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不但要对朕负责,还要对这些代表们负责,就是要让他们有那么一点危机感。 接下来,从河西回来的代表唐解元登台讲话:说到用尽心思就为了从士兵们口中弄点吃的,犹如虎口夺食,代表们哄堂大笑;说到憋不住尿了裤子,他本人侃侃而谈,没有不好意思,底下害羞的人却是大有人在;又说到那名小解士兵的光辉壮举,说的很详细,很传神,已经没有人在笑了,大家都在想着那到底是怎样一番情景。最后,唐解元动情地说道:“龙骑军团是帝国一线军团,是响当当的主力,竟是这个样子,请诸位代表想一想,那些二线军团的士兵,又会怎样?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天地所养,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的荣誉,绝不允许质疑,绝不允许亵渎。” 唐解元的话非常有说服力,那些准备有所动作的人,都在悄悄观察风向,都在等待机会,暂时缩了回去。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会一直老实下去,赵桓懂得这一点,一定要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把形势扭转过来。 赵桓向主持会议的下院长官示意要说话,缓缓起身,道:“朕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小朋友,有的可能认识,有的未必认识。在西平府攻城战中,他一个人斩首十五级,是为国家立过大功的人,柳树墩来了没有,到朕这边来!” 树墩自然也是有姓的,姓柳,听到陛下的声音,激动得满脸通红,风一般就过来了,跪倒叩头:“臣柳树墩参见陛下老爷子,老爷子长命百岁,哦不,陛下老爷子长命万岁,长命十万岁,十十万岁!” 从来没有听过这样说话的,真是新鲜,代表们大笑起来。 赵桓笑道:“借你吉言,朕就活他一万岁!说说你的故事,打仗啊,救人啊,不要拘束,什么都可以说!” “是!”树墩转过身,面对下面那么多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