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5章 (第5/7页)
。日本洋布比自家织布贵不了多少,老板隔着马路推销说。一家屠户也认识铁梨花,说打仗打得吃食都涨价,梨花要买rou,他让她占便宜:肥rou只收瘦rou的钱。梨花笑笑说她改日再来。所有店家都认识铁梨花,因此她在他们的一路招呼声中出了董家镇。 刚一出镇子,迎头撞上柳凤背着一个学生走来。这个学生铡草铡了小脚趾,天天父亲或柳凤接送上学。凤儿见梨花喝骡子停车,忙说她这就到了,不用车送。柳凤知道梨花卖了五亩地,到处使钱,让人去找栓儿,原本对她的那点怨,早已消散了。 梨花不容分说下了车,把孩子抱到车上,让凤儿也坐上来。 “牛旦儿今天一早给爹送了一罐子羊奶过来。”柳凤说。“看着他病是轻了,就是脸色还不好看。” 梨花说:“烧那么高,我都怕他回不来了。” 那天夜里牛旦沿着河找栓儿,让雨浇了一整夜,又受了那么大惊吓,一场高烧发了好几天。受的寒烧出来倒不是坏事,只是烧退了后,从床上起来了一个更寡言的牛旦。 骡车到了那个学生家门口,凤儿把学生背进门,拔腿便跑回来。她怕学生的父母和她千恩万谢,她没有这份精神去充笑脸寒暄。 其实凤儿心里是感激牛旦的,他病成那样,高烧的胡话都没别的词,只一个劲叫栓儿哥。他的烧只在近傍晚时分发作,清早人带着一身汗酸气就到柳家,替栓儿把几百块土坯托完。天要凉了,柳天赐打算砌一个土坯房做教室,不然学生们长期在窑屋里读书,太坏眼睛。原来栓儿说过,等雨停了就把砌房用的坯托出来,现在他的活只有牛旦接着做了。 “坯都托得差不多了?”梨花问。她似乎猜着凤儿正想到什么。 “还差点儿。”凤儿说“我出来的时候牛旦还没收工呢。” 柳凤想到下午去给牛旦送茶水,见他挽起裤腿的小腿有一块伤。是和泥时不小心,让耙子碰的。凤儿怕伤口烂,马上从茶壶里倒了些茶水到自己的手巾上,说要给他擦洗一下。牛旦一跳半丈远,脸都憋红了。凤儿也让他弄个大红脸。过去他和做嫂子的凤儿没那么生分,凤儿给栓儿缝衫子,也会给牛旦缝一件,也得在他身上比比量量,免不了肌肤碰肌肤。牛旦这一生分,让凤儿心里一酸:他这个做兄弟的只愿意替栓儿哥担负责任,不愿占有哥哥名下的温存。 老远就看见那盏油灯。灯光里,牛旦干活的身影一时清晰一时朦胧。 凤儿跳下车,见牛旦脱得只剩一条短裤,身上还尽是汗。 “别又累病了!”凤儿说。 牛旦正往木盒里填泥,似乎没听见柳凤的话。 “行了,差不多了!洗洗吃晚饭吧!”她从地上拾起牛旦的衣服、裤子。 牛旦这才发现站在面前的柳凤。“嫂子回来了?”他口齿含混地说。 柳凤朝正在拴骡子的铁梨花看了一眼,她在问梨花:这个牛旦怎么了?客气得就像是昨天刚认识她。梨花从骡车上拿下一捆棉条子,打算纺一纺,再给天赐织个被里子。 没有栓儿,他们晚饭吃得很沉闷。柳天赐有时会放下筷子,把口中的食物重重地咽下去,然后把脸转向梨花的方向。人们都拿着筷子,不敢咀嚼也不敢咽,因为知道天赐会问:“还是没有栓儿的消息吗?” 可这天晚上柳天赐慢慢又把脸从梨花那儿转回来,手慢慢又摸起筷子。他也意识到问那句话很蠢,只能一再、再三证实一个坏消息:栓儿或许凶多吉少。 柳风见父亲一口口往嘴里划拉蜀黍汤,泪水又堵到鼻子里了。 “凤儿!”梨花说。 “嗯?…” “你梨花婶子倾家荡产也会给你把栓儿找回来,啊?” 天赐又放下筷子。但他还是什么也没说,人们知道他没说的那句话是:“你倾家荡产也找不回来呢?” 第二天早上,铁梨花到了上河镇,找到张吉安,告诉他那间铺面房她要退租。因为牛旦身体不好,照顾不过来。张吉安穿了一身旧布衫裤,腰间扎了根黑板带,稀疏的头发让汗水贴在脑门上。 “我刚刚练完剑,”他似乎没听见她的话。“来来来,坐下陪我喝壶茶!” 铁梨花正要说她还要赶回村里,张吉安拉着她的手,把她拉到椅子前面一捺:“看你愁的!什么事能愁着我的梨花?” 铁梨花不知怎么一来,竟真有点把他当娘家大哥一样胆壮了。 “我欠你那四百块钱,还得再缓缓…”她脱口直言道。 “那点钱就这么愁人啊?我不是说送你的吗?再提它,我觉着我和你这场情谊就半点意思都没了!” 她看着他冒火的眼睛——他真恼了。 “行,咱先不说这个。”梨花说。 上次碰到的那个叫虎子的伙计从楼上下来,手里抱着个崭新的缎箱:士林蓝的缎子底上,凸显出一条条银色的龙。他走到一个红木架子前,小心地把缎盒放在地上,打开来,从里面拿出一个天青色的瓷枕头,中间细,两头粗,整个物什是剔空的,精细得让人提心吊胆。虎子问张吉安,把瓷枕放在哪个位置合适。铁梨花觉得自己差点叫出来。 她身不由己地跟在张吉安身后,走到那博古架前面。天青色,镂空图案为一对戏水鸳鸯和水草、莲花,纺锤形状,瓷的质地之润、之细,只能是汝窑的出品。 “梨花,你看看,这东西你没见过吧?” “啥时收的?” “昨天。你看看这工!五百年前的东西了!我怎么都想不出来,它是咋烧出来的!” “你从哪儿买来的?” “黑市上。我早几年就托人留心了。”张吉安把瓷枕拿起,往镂空的洞眼里看了看:“这里头的土还没清干净。也难为了这个枕头,让多少人埋了挖、挖了埋。这故事你知道不?” 铁梨花见他把瓷枕放到博古架上最大的一格。 “…宋朝哲宗有个妃子,叫…哟,我还把她名字给忘了。这个妃子有个致命的病,夏天咋着都睡不成觉。有人供上来一个枕头,瓷烧的,上面有好些洞,能把枕头里搁的草药味透上来。妃子枕了这个带草药薰香的瓷枕头,她就睡着了。皇上就让汝窑去烧这样的镂空薰香枕。可是一窑一窑烧出来,都不成,最后只成了两个。其中一个被她发火的时候砸了。另一个她死后被盗出来,流传到了民间。在明朝的时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