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四 (第9/11页)
流,在右边汇合了门水。门水就是洛水的支流。洛水从上洛县往东北流,在拒阳城西北分为两条,支渠往东北分出,就是门水。门水又往东北流经阳华之山,就是《 山海经》 所谓门水发源的那座阳华之山。又往东北流入峡谷,称为鸿关水。鸿关水东边有城,就是关亭。水西有个城堡,叫鸿关堡,世人都说这是刘邦项羽划分疆界的地方,其实不是。我按上洛有鸿肪围池,这条水一路流注入池,所以叫鸿肿涧,鸿关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门水又往东北流经邑川,有两条水注入。左边那条发源于阳华山的北麓,往东北流经盛墙亭西边,往东北流与右边那条汇合。这条水发源于阳华山南麓,往东北流经盛墙亭东边,往东北与左边那条水汇合。《 山海经》 说:绪姑之水发源于阳华山北麓,往东北流,注入门水。说的就是这条水。又往东北流,烛水注入。烛水有两个源头,左边一条发源于南方的衙岭,世人叫石城山,往东北流经石城西边,往东北流与右边那条水汇合;右边那条发源于石城山,往东北流经石城东边,往东北注入左边那条水。((地理志》 说:烛水发源于衙岭下谷。《 开山图》 说:衙山在函谷山西南。这条水乱流往东注入绪姑之水,两条水也就都可通称了。水从山涧往东北流,出山处叫开方口;水边有一座土丘,叫方伯堆。宋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等,与建威将军柳元景引兵北上,驻扎在方伯堆,说的就是这里。小丘上有城,就是鲁方平所筑。又往东北流经邑川城南边,城在函谷关南七里,就是汉朝封给窦门的采邑,也叫窦门城;水因人而得名,也就叫窦门水了。又往东北流,田渠水注入。田渠水发源于衙山的白石谷,往东北流经故丘亭东边,薛安都部队来此时筑了这座城。水又流经鹿蹄山西边,山石上有鹿蹄痕迹,全是天然形成,并非人工所凿。水经田渠川,称为田渠水,往西北流,注入烛水。烛水又往北流,注入门水,左右两岸就是函谷山。门水又往北流经弘农县旧城东边,这就是从前函谷关校尉的治所,终军就在这里丢掉关吏给他的入关凭证。燕太子丹和孟尝君也以义气感动门客,在关下作鸡鸣,可说心思用得深足以感人,坚定的志向难以动摇了。从前老子从西方入关,尹喜曾在这里望气。所以赵至《 与秘茂齐书》 说:李老来到秦国,到关前时啃然叹息。也有人说这句话出自《 与秘叔夜书》 ,又说这是关尹望气之所。众说纷纭,不知如何定论。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 ) ,把关迁到新安县,而以老关为弘农县及弘农郡的治所。王莽改名为右队。刘桓公当郡守时,老虎都跟着他渡河,光武帝知道后很称赞他。水沿城边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到了这里,有个地方叫厦津。据传说,汉武帝微服出行到柏谷,受到窦门的羞辱,又感谢窦门妻子慧眼识英雄,备酌款待他,回皇宫后,就给她丰厚的赏赐,并把津渡赐给他们,让他们靠收取渡钱谋生,就是现在的窦津。所以潘岳《 西征赋》 说:给那妇人的报酬已太过分,怎能又给她丈夫滥加封官?袁豹等人也都以为这话说得很对。我到河的南岸看见水滨有个渡口,名叫湮津。河北县有涅水,南流注入河水。河水上早就已有泣津的地名,并不是从窦门才有,大概因为事情相类,地名又相同,所以作者把两件事扯到一块了。《 竹书穆天子传》 说:天子从育转到泣水北岸歇宿,丁亥那天到了南郑。考证他足迹所经的地方,路线正好经过这个渡口。照此推断起来,可知地名并非因窦门而来的。民间也有称为堰乡涧水的。河水又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有两个源头,都是从薄山流出,南流汇合成一条川流。两水中间的平原世人称为闲原,说是虞、茵两国曾争夺过这片田地,关于这一点却不大清楚。水又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右边,曹水注入。曹水发源于南山,往北流过曹阳亭西边。陈涉派周章攻入秦境,少府章邯就在这里杀了他。魏武帝改地名为好阳。《 晋书- 地道记》 说:亭在弘农县东十三里。水往西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苗水注入。蓄水发源于常柔之山,往西北流经曲沃城南边,又转弯流经城西,往西北注入河水。各注家都说曲沃在北边,这里并非曲沃。魏司徒崔浩以为曲沃是地名。我按《 春秋》 :文公十三年(前614 ) ,晋侯派詹嘉去守卫桃林之塞,驻在这里防备秦国。当时因为曲沃的官员守卫这地方,所以曲沃这地名就从古流传至今了。河水又东流,接纳了七里涧,因为涧水在陕城西七里,所以叫七里涧。涧水从南山与河水相通,也叫曹阳沉。所以潘岳《 西征赋》 说:在漫读之口行路,在曹阳之墟歇息。袁豹、崔浩也不否定这地方。我按《 汉书》 ,从前汉献帝因受流寇所逼,逃往东方,李催、郭把追到了弘农涧,皇帝就在曹阳露宿。杨奉、董承表面上装做与李催和好,暗地里却带了白波军李乐等来打败李催,皇帝的车马才能前进。但他们重新又打回来,杨奉等大败,一路行军,队伍稀稀拉拉拖了四十余里,才到陕地。由此推断起来,似乎不是曹阳了。但据《 山海经》 来探究,蓄、曹两字形似,说不定是有曹阳这地名的。河水又东流与淮水汇合。憔水发源于常柔之山,民间叫干山,大概是时代先后不同的异名。山在陕城以南八十里,水有两个源头,一同注入一处深谷,然后往西北流,注入河水。 又往东流过陕县北边, 聚水发源于聚山,往西北流。又有崖水发源于南山北谷,流经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汇合。干山之水发源于干山东谷,两水_汇合注入崖水,又往东北注入聚水,北流出谷称为漫涧。涧水与安阳溪水汇合。安阳溪水发源于石蜻南边,往西流经安阳城南边。汉昭帝把安阳封给上官梁,立为侯国,就是潘岳说的:我前往安阳。安阳溪水东流与漫涧水汇合,北岸有个旅舍,叫漫口客舍。又往西流经陕县老城南边,又汇合了一条水,叫读谷水,发源于南方的近溪,北流注入秦水。真水又往西北流经陕城西边,往西北注入河水。河水北与茅城相对,就是旧时的茅亭,是茅戎的城邑。《 公羊传》 说:晋在大阳打败他们。渡口也依此取名。《 春秋》 :文公三年(前624 ) ,秦伯攻打晋国,从茅津渡河,在蜡山秦军埋尸处封土后退回。东边有咸阳涧水注入。涧水发源于北虞山,南流到陕津注入河水,河南就是陕城。从前周公、召公分地,以此城作为东西的分界。东城就是藐邑的上阳,貌仲建都的地方叫南貌,是三貌之一。大城之内还有小城,是旧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