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地缘大战略本及冲绳:东边之 (第10/13页)
和英国结盟。它们的共同目标是抑制俄国的扩张。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英日同盟被废止。日本失去了盟友,也失去了目标,开始受到极端分子的影响。日本转而与法西斯德国结盟,因此走向与美英的对抗,加速了它的失败。“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日同盟的结束使日本放任自流一样,《美日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的终结也将动摇日本当前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支柱。”《朋友还是对手?前美驻日大使说日本》,219页。如果现在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摆脱美国的控制并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仍有可能滥用武力。在前面提到的《外交论坛》圆桌会上,东京大学的山内教授说: 如果我们考察明治维新以后的历史,就会看到一个事实:当日本和英国或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海洋大国——在一起时,日本的表现就很好。但是,在和非海洋大国——如德国和意大利——结盟时,日本就衰败了。 山内只说对了一半。问题的要害并不在于日本是否跟随海洋大国,而在于它所跟随国家在当时的地位。英国和美国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强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和维护者,日本与这两个国家结盟就是成为最强大国家的小伙伴,从它们的利益中分一杯羹,同时也受它们制约。德国和意大利受到现有秩序的压抑,是挑战者。它们的挑战方式不是和平的,它们的地位都是未定的。由于日本缺乏制定国家战略的能力,很容易因盲目而走向极端。另外,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是战争狂人。他们对日本不断发起战争的影响很大。 在德国似乎蒸蒸日上的时候,1936年11月25日,两国在柏林正式签署了《德日防共协定》(《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个协议主要是针对苏联的,对苏联形成了东西两面夹击的态势。此后,德日关系日趋密切,而中德关系急转直下。德国撤走了在中国的军事顾问,停止销售武器——有点像1950年代末对中国“背信弃义”的苏联。1940年6月,德国占领巴黎。在日本“欧洲战争,以及德国1940年春夏展开的闪电战所引起的国际狂乱改变了一切。一股非常明显的趋炎附势的情绪开始蔓延。”《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267页。因为德国取得了胜利,在三年的协商之后,1940年9月27日,日本与德国和意大利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协定。三国约定,在受到非欧洲战争或日中冲突参加国的攻击时,他们彼此之间应该运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手段互相援助。因为签署了这个条约,日本耗费巨资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1946年,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的最后写道: 现在日本人认识到军国主义已经失败。他们还将注视,军国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在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日本会再次燃起自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如何能作出贡献。如果军国主义在其他国家也失败了,日本将证明,它汲取了一项教训,即帝国主义的侵略企图绝不是到达荣誉之路。《菊与刀》,218页。 日本走向和平或战争,取决于它可资模仿的对象,目前就是美国。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最大优势就体现在军事上。因此,如果今后日本在外交中更多地倚重军事力量,将不会令人惊讶。但是,中国和韩国都不再像过去那样积贫积弱;甚至朝鲜,在军事上都不再是可以任意欺辱的。从这一点看,亚洲大陆不会再次诱惑日本发动侵略。 东亚的历史问题 日本的“脱亚”有一个过程。在戊戌年(1898年),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发表“保支论”他声称,为了报答儒汉化之恩,日本有义务抵挡西方的入侵,以便让支那(中国)有充分的时间自强。这些话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仍然站在亚洲的立场上。在10多年后,可能是日本对中国丧失了信心,同时也对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大隈重信于1914年第二次出任首相后,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这些要求被认为是企图吞并中国。 同样在1898年1月,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发表了关于全球爆发种族战争的预想。他敦促日本与同种结成联盟,为黄白人种的大对决做好准备。他的长子近卫文麿继任为贵族院议长,后来在1937-1941年间三次出任日本首相,积极推动对华作战。日本加入欧洲、企图征服亚洲的转变是在20世纪初完成的。侵略者的理论根据是种族冲突,这个理论在今天看当然是错误的,在当时却是对西方政策的合理反应。白种人严重歧视有色人种,这种歧视在1960年代的美国仍是合法的。20世纪初日本面临一个选择:与中国一起对抗西方,或与西方一起瓜分中国。日本选择了后者,最后,企图独吞中国。在日本看来,中国实在提不起来,没有资格成为日本的伙伴。 日本有占领中国的框架政策,在学校和军队中为侵略做准备,但没有明确的战略和日程表。在1938年以前,日本侵华一般是由军队中的激进派推动的,在事成之后得到军部和天皇的默许。这种鼓励的态度又刺激他们采取下一步激进行动。和德国不同,日本没有一个像希特勒那样对发动战争承担最后责任的人。战争期间内阁多次换届,内阁总理中有因不赞同侵略方案而下台者,但战争仍继续进行。战后,最高权威天皇逃脱了惩罚。 如果不了解“南京大屠杀”对于南京大屠杀,日本人的观点可以分为三派:虚构派、中间派和大屠杀派。其中虚构派的人数最多,他们认为受害者总数从0到40或50不等。但他们大都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无论是在英语学界还是在汉语学界,都没有人支持虚构派;中间派承认有杀戮,但他们接受的被害者总数只有数千到两万不等,大卫?阿斯纠把他们大都归入虚构派;大屠杀派人数最少,他们认为被害者总数在10万到20万之间,大多数人接受的数字是12万。见http://?japanesestudies?org?uk/articles/Askew?html?,就不可能理解中日关系。日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伴随着大量针对平民的暴行。他们在华北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731”部队在东北进行残酷的人体实验,日军轰炸重庆开了全世界空袭平民的先河——日本遭受核打击就是一个后果。“南京大屠杀”已经远远超出了南京的范围,成为日军在华所有暴行的象征。日军在南京屠杀的具体人数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虽然统计数据非常重要,但战乱中的屠杀永远也不会有准确的统计,更何况被害者已经不再说话,杀人者也很少有人认罪。我们必须记住,大屠杀不属于统计学的范畴,它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的道德底线。把大屠杀简化为统计学的争论,是对人类尊严的侮辱,是对未来暴行的放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