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_第32-3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33节 (第2/4页)

 贺曙光没有跟麦建新说租房子给他,而只是说大家是朋友,你一个香港老板,跟员工一起住在厂房里不合适,还是住在我家里吧。

    埋建新反问:你家里有多余的房子?

    贺曙光说有,说他和老婆住在儿子的外公家,自己家房子空着呢。

    “多大?”麦建新问。

    贺曙光稍微想了一下,说整个二楼全部都可以腾出来,一共三间。

    “太好了!”麦建新说“那你干脆全部租给我吧。”

    麦建新告诉贺曙光,由于大陆这边的房租和人工便宜,他的装配成本差不多只有香港的一半,所以,现在除了他姐夫外,很多做玩具的老板都找他,如果村里能租房子给他的员工住,他就可以把全部的厂房用来搞装配线,那就是帮了他的大忙了。

    贺曙光回去一说,贺三有些犹豫,说他自己倒无所谓,但贺曙光是董事长,又是党的人,带头自己赚私人的钱,影响会不会不好?

    贺曙光只好对贺三说实话,说由于事先考虑不周,导致工业区只有厂房,没有职工宿舍楼,麻烦大了,现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村民把房子对外出租,并且说他这样做是跟七叔公商量好的。

    贺曙光这样一说,贺三当然就理解了。主动帮着清理楼上的物品。但是,在清理的过程中,贺三还是觉得非常难过,因为贺曙光把属于他自己和戚福珍的东西全部搬到七叔公家去了。贺曙光这样做当然是对的,因为既然他和戚福珍现在全部住在七叔公家,而且楼上正好又要全部租给麦建新,他和福珍的东西当然要带过去。可在贺三看来,这就意味着贺曙光正式到福珍家生活了,永远离开这个家了,所以很难过。不过,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把难过放在心里。

    七叔公的估计没有错,贺曙光的行为轰动了全村。几乎全村的人都跑来了,跑来看热闹,看新鲜,更是看村里对这件事情的态度。那天七叔公也特意早早地赶到贺曙光家,虽然没有动手,就那么站着,但即便只是站在那里,也等于是向村民宣布:这样做是可以的。结果,根本不需要做任何动员,第二天就掀起了搬家高潮。仿佛村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有一户带头,其他人立刻跟上。现在不仅有人带头了,而且带头的是股份公司董事长,并且村支书亲自到场,笑呵呵地站在那里看,一点也没有生气的样子,明摆着是支持,比召开动员大会还有效。

    贺老二仍然比一般村民领先一步。当天晚上,麦建新和他带来的两个香港师傅就般进了贺老二的家。这也是事先说好的。就在贺三张罗着把自己家的二楼出租给麦建新的同时,贺曙光就找到了二叔婆,动员二叔婆把自己家的厢房租给麦建新和香港师傅住,因为他家二楼的三间房子安排工人还勉勉强强,再安排麦建新和香港师傅实在没有地方了,总不能让工人有房子住,而老板和香港师傅没有房子住吧?贺曙光是在七叔公家对二叔婆说的,二叔婆平常敢做敢为,但是真要碰上这样的大事情她还需要跟贺老二商量。贺老二本来还没有考虑好,可一见后院已经开始搬家了,并且看见七叔公居然也在场,马上就对二叔婆说:“去,对他们说,让他们今天就搬过来。”这样,贺老二又算是有先见之明,比普通村民领先一步。

    33

    员工宿舍解决之后,麦氏企业迅速扩大。当然,所谓扩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厂房面积的扩大,工厂还是原来那个工厂,准确地说还是那一层厂房,但人数却大幅度增加,生产能力自然成倍增长。

    贺曙光问他怎么一下子增加这么多?麦建新说他自己也没想到扩大这么多。但是没办法,不扩大不行呀,这边的工人工资只有香港那边的十分之一,而装配成本主要就是人工成本,所以他的装配成本就相当的低,这样,找他装配企业就特别多,作为生意人,没有看着到手的钱不赚的道理。

    麦建新还告诉贺曙光,企业越大,他的利润率越高。

    贺曙光不是很理解。企业越大赚钱越多他能理解,但是利润率越高他不理解,他怀疑是麦建新说错了。贺曙光最近看了不少书,对企业的利润和利润率能分清楚,他不知道麦建新是不是也能分清楚,因为他发现,香港人的很多说法与大陆这边不一样。是不是把利润说成了利润率?

    麦建新说他没有讲错,是工人越多,企业的利润越大,利润率也越高。他给贺曙光举例子。说他从香港带过来的这两个师傅,一个人的工资差不多就是这边二十名工人的工资。

    贺曙光点头。

    麦建新接着说。说这两个师傅相当重要,一个帮他管QC,也就是质量检验,另外一个帮他管培训,就是每到一批货,都由这个师傅把装配流程画出来,然后把工人分组,排成生产线,再培训每组甚至是每个工人到底做什么,怎么做,这样才不会乱,也才最有效率。

    贺曙光再次点头,表示理解。

    麦建新这才说到问题的关键。他说:“三十几个工人的时候,这两个师傅少不了,一百个工人的时候,两个师傅也够。你说,利润率是不是大了?”

    这下贺曙光理解了。类似的理论中国老百姓都知道,叫做一只羊是养,一群养也是养。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