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_卷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四 (第7/11页)

南离历山不远。不论耕作还是制陶,到处都可以,制陶何必非定陶不可呢?舜制陶的地方,这里也许就是一处。孟津又有陶河之称,大概就是由这里而来的。陶城南与蒲津关相望,汲家《 竹书纪年》 :魏襄王七年(前312 ) ,秦王来蒲坂关会见,四月,越王派公师隅来献游船始周及其他船只三百条,箭五百万支,还有犀角、象牙等物。

    又往南流过蒲坂县西边,

    《 地理志》 说:蒲坂县就是旧时的蒲,王莽改名为蒲城。应肋说:秦始皇到东方巡察,看见一道长长的山坡(坂),因此名为蒲坂。孟康说:晋文公以蒲来贿赂秦国,后来秦人又把它还给魏国,魏人很高兴,说:蒲又反回了,所以叫蒲反。薛攒注《 汉书》 ,说:《 秦世家》 以垣为蒲反,那末本来并非蒲的地方。皇甫谧说:这是舜建都的地方。有人说舜都蒲坂,也有人说,舜都平阳,后来迁到潘。现在城中还有舜庙。蒲坂是魏秦州刺史的治所,太和年间( 477 - 499 )迁都后,撤去秦州,设置河东郡,郡里流民杂户很多,称为移民。其中有个姓刘名堕的,一向善于酿酒,他汲取河水,酿成芳冽的美酒,悬绳制曲,到桑叶凋落时加水开酿,酒也因而得名了。但这种美酒颜色是白潦嚎的,就像淘米水一样,而芳香浓郁,又别有一种风味,与别的酒不同:如幽兰、如察香,飘飘拂拂,自有一种高雅的芳馨。选作贡品的地方土产,这是最上等的名酒了。上自王公,下至平民百姓,牵牵扯扯互相招引,常常说:索郎正等大家前去开怀一番呢!索郎就是落桑的交叉反切,尤其成为人们喜欢引证的妙语,文人学士的佳话了。郡南有历山,山上有观,叫历观,是舜耕种过的地方,有舜井,妨水和油水就发源在这里。南边的一条叫劝水,北边的叫纳水,往西流过历山脚下,山上有舜庙。周处《 风土记》 说:按旧时传说,舜葬于上虞。又记载:舜耕于历山。在始宁和刻县接境处,舜所耕的田在山下,那里柞树很多,吴越之间,称柞树为沥树,所以叫历山。我以为周处的《 风土记》 不近情理,存疑倒还可以,引它来印证史实那就不对了。怎能拿了树木的异名来迎合山名,牵强附会地引了大舜,就拿历山与广宁并比呢?这更不合志记本来的体例,违背实录的传统法则了。如以为历山、劝呐所指就是这里,那就是安然接受那种不符事实的说法了。《 尚书》 说:决定把两个女儿在劝呐下嫁。孔安国说:住在妨水内侧。王肃说:劝油是虞的地名。皇甫谧说:在劝水的水弯内娶了两个姑娘。马季长说:水流出处叫汕。照此看来,呐又不像是水名了。现在所见,是两条异源的水最后流到一起,滚滚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往南流经雷首山西边,山在河边,北距蒲坂三十里,就是《 尚书》 所说的壶口雷首。民间也称尧山,山上有座老城,世人又称尧城。阐胭说:蒲坂是尧的都城。按《 地理志》 说:县里有尧山和首山祠,雷首山在南边。有的事看来相似,实则不是同一回事;有的事看来不像,实则正好相同。远古的事,时隔千年,渺渺茫茫,已是很难弄得清了。河水又南流,谏水注入。谏水发源于河北县雷一首山,县北与蒲坂以山为界,山上有夷齐庙。阐胭《 十三州志》 说:雷首山,又名独头山,是伯夷叔齐隐居之地。山南有占墓。墓地上柏树郁郁苍苍,在山上密密丛丛地生长着,俗称夷齐墓。水往西南流,又叫雷水。《 穆天子传》 说:壬戌那天,天子来到雷首山,犬戎在雷首山边为天子摆酒劝饮,然后进献良马二一一四匹,天子派孔牙到雷水之滨去受献。从前赵盾在首。公打猎,在桑树荫下拿东西给祁弥明吃,就是在这地方。谏水又往一西南流,注入河水。《 春秋左传》 把这条水叫谏川,俗称阳安涧水。

    又往南流,到了华阴渔关,渭水从西方流来注人。

    汲郡《 竹书纪年》 说:晋惠公十五年(前636 ) ,秦穆公领兵护送公子重耳,从河曲涉水过河。《 春秋左氏传》 :禧公二十四年(前63年),秦伯接纳了他。到了河边,子犯把璧交给公子,说道:我随您巡行天下,罪状已经很多了,连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请您让我就在这里告辞吧暑公子说:我如不和舅父同心同德,有河神明鉴!说罢就在这里把璧投入河中。子推笑道:老天爷对公子开恩,子犯却自以为有功,我不愿和这样的人共事::于是就不告而去。河水流经船司空,与渭水汇合。《 汉书- 地理志》 :先前这是京兆尹的属县。左丘明《 国语》 说:华山本来是一座山,挡住了河水;河水到了这里就绕道流过。河神是个巨灵,手推脚踢,把山分成两半,现在华山岩上还留着他的掌痕称脚印。《 开山图》 说:有个巨灵名胡,独得大地创生万物的道术,能创造山川,开出江河,这就是所谓巨灵使出神力,昂首于灵山顶上。常常有些好事的人,特地到华山攀崖援壁,爬__ L 去看这些遗迹。从下庙穿过成行的翠柏南行十一里,向东转,再行走三里,就到中祠;又往西南行走五里,就是南祠,称为北君祠。要想登山的人,到了这里,就都要祈祷。从这里往南进谷七里,又有一座祠庙,称为石养父母,现在还留有石鬼和木牌位。又南行一里,到了天井。天井很小,只容得下一个人,里面是空的,回旋曲折地通到上面,高约六丈余;山上又有一道涓涓细流,向井中流下,也不大会把人沾湿,一L 山的人都要从这里攀登,此外更别无路径了。将出井时仰望天空,就像在室内朝着窗子望一样明亮。出了天井,往东南走了两里,沿着陡峭的山坡忽上忽下,走下山坡两里左右,又往东登上百丈崖,上落都要攀援着绳索或葛藤行走。往南攀登四里,山路通向石壁,沿石壁旁走了百余步,路又转向西南,又走了六里,到了一座神庙,叫胡越寺,神像的脸庞像个孩子。从庙南走过夹岭,山路宽仅三尺余,两边悬崖数万切,俯视深不见底;在庙里祭祀灵验时,就有云涌起与路相平,,人们才敢行走,但也还要扒着出岭挪动身子,慢慢地往前移行,所以世人把这条岭称为栩岭。过岭再走两里,就到山顶。山顶上方圆七里,有两道灵泉,一道叫蒲池,西流注入山涧;一道叫太上泉,东流注入涧下。上宫神庙接近东北角,庙中堆满了杂物,具体情况难以详述。从上宫往东北出去四百五十步,有屈岭,向着东南方遥望巨灵手掌痕迹,看到的只有巨崖和褚红色的石壁而已,都没有像山下仰望那么清楚。河水在关内往南流,冲(撞)击关山,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